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第二百八十八章 秦制之谜

第二百八十八章 秦制之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果没有法度、法令或法典,朝廷、乃至于任何人,都并不能治理好天下。”

陆秀夫沉默。因为他无法否认这点。

不如此,哪些极力反对法家的儒生何不将法家的这个做法给废了?

“不过老师,朕其实更欣赏的是儒门的荀子。”

陆秀夫的眼眉微微动了一下。

咱的好老师也是很坏滴,他实际上在旁敲侧击。但咱把他单独留下来,就是想说点心里话。

“因为在朕看来,荀子不仅继承了圣人的‘仁’,他‘重教’、‘重学’,也提出了‘法’。”

兄弟我之所以认定荀子就是儒门之人,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他“重教”、“重学”。

有句俗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荀子所写的《劝学》绝对在“劝人学习”这个题目上能排在第二。这已经足够证实他的确继承了同样重教的孔老夫子衣钵。

至于他也提“法”,很可能是吸收了早期法家的一些思想,认为仅仅靠“教化”不够,还必须通过“法”的约束,使人由“恶”达到“善”。也就是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老师,荀子其实提出了治理天下的两种手段。一个是教化,另一个是用法来约束。因为单凭某一个,均不能真正做到治理好天下。”

“依朕之浅见,李斯、韩非等人并没有全盘领悟荀子的本意,而是仅仅取其‘偏’。这就是它们没能让大秦帝国持久下去的原因之一。”

单凭教育,是无法将天下全给教成圣人滴,否则,自孔子之后,这个东亚之国的圣人怕是要成灾了。

而只依靠“法”,不仅容易走到后期法家的套路上去,也容易给人造成严酷的感觉。

“老师,朕还认为,所谓的‘刑罚’与‘仁义’其实并不相斥。因为只要朝廷怀有制定它的目的,是只有惩恶才能扬善,并在制订时使之更合理,就不会使天下百姓觉得苛刻。反之,恶如不惩,则就是对他人以不仁。”

这次陆秀夫的眼眉大大地跳了一下。

他的好学生一方面推行教化天下的大计、一方面又开始强调法治的原因,他算是彻底明白了。

但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却是:

“所以,陛下也并不排斥某些秦制。”

有些事情的确是瞒不了饱学的夫子的,因为历史的事件已经给记录了下来,只要仔细一对照,很多东西就已经在光天化日之下。

“老师,朕的确借鉴了一些秦政的做法。”

某人稍微迟疑了一下,终于说道。

陆秀夫的神色仍不变。

“因为以秦当初所处的边陲之地,它能最后席卷六国,同样自有它的可取之处。”

“在朕的看法中,秦法就是战时之法,而秦制,则是战时之制,这就是它在当时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不了解全部,历史的某些细节也会泄露出玄机。

你比如说引起整个秦末风暴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导致它的原因是陈胜等人途中失期,依秦律当斩。

秦律中的这个规定,如果从战时的角度来看,它就成为了秦国确保在那个时代能快速集结军队的一种有效措施,也就是它拥有了比其它五国更高效的举国战争动员能力。

所以,从制度上讲,当时的五国已经落在了下风。

“但商鞅、李斯之误,除了他们所定之法过于苛酷外,另外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朝廷的战时体制与平常体制理应有区别。”

“当天下已无战事时,秦皇、李斯仍采用严酷的战时之法、战时之制,且又没有做到安民,这如何不激起天下的民怨?”

“所以,为了我们的复国,为了收回朝廷的故土,我们该拿过来用的,就要拿过来用,只不过要消除其中的弊端。”

兄弟我是眼泪汪汪滴,咱要是说咱的战时体制是咱自己想出来,同样也麻烦大咧。

但秦制在事实上就是人类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时体制,尽管它的确存在很多的弊病和缺陷。后世不过就是在做法上改进的更合理。这就是法家的第二个功绩。

陆秀夫心里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

你小子也汰坏了,稍一不留神就让你给钻了空子,这要是传到天下,……

帝国的当朝丞相心中忍不住颤了一下。

可他还是再问出了一句话。

“陛下以为道学如何?”

这下轮到了某人怔了怔。

咹,谁让你小子今日又来卖弄,而且以前似乎有点偏向道门的意思。此时不问,更待何时。

某人停了停,露出了苦笑。

不说看过老子书的人多得很,就连孔子都说老子是条难测其深浅的龙,兄弟我哪敢有什么“如何”?

只不过在苦笑之后,他喃喃低声语道:“有些东西,怕是老子藏得太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