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媒婆也不客气,吹了吹,仰头连喝了两大碗,舒了一口气,道:“还真渴死我了” “老四家的,洗个瓜来”老崔王氏吩咐,这花媒婆给崔霞说了一个这么好的亲事,她自然要好好供养着,过几年也给崔兰说个好人家,她就算圆满了 “哎”崔李氏应了一声出了门 “先别忙活了”花媒婆摆摆手,对老崔王氏使了个眼色,低声说:“我给您透个信陈掌柜回来了” 陈掌柜别看这几天,老崔王氏一直把他和茶花往一块凑,可这乍然一提,一时半刻,还真没想起来是谁 “哎呦”花媒婆又道:“就是开始给霞说的那一家” 这么一说,老崔王氏恍然,忙道:“那姓陈的咋啦” “也怪我”花媒婆一脸沉痛:“我见你家霞儿是个好姑娘,便想着给她说门更好的亲事” “唉~”花媒婆悄悄看了老崔王氏一眼,叹了口气,“我原本是想和那陈掌柜说清楚的,谁想到,他有事出门,一直到现在才回来” “现在说”也不晚呀老崔王氏看着花媒婆的脸,试探着说道 花媒婆脸上露出些为难,不是她不想说,可那冯家的事,知道的不少。http:xin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崔延双,是个糊涂的。揣着个秀才身份,在运城也算混的开,勉强配的上冯家的家世 那陈掌柜万一知情,告诉了崔延双,黄了这门亲事,那上百两的红封,谁赔给她 “难不成,他还赖上了俺家霞儿”老崔王氏惊呼。 “老jiejie,别急”花媒婆安慰道:“那陈掌柜也只是说,上次有事匆匆离开,有些不妥。这次从上京回来,带了些土仪,来拜访一下你家当家的” 土仪一听拿了东西,还是从远路过来的。老崔王氏立时眼睛一亮 不过,她还是有些犹豫:“他到底是为啥来的” “说是来道歉的” “有没有提亲事” “这倒没说”花媒婆顿了顿,又道:“不过,他倒是打听了一下,你们家有几个姑娘” 这么一提,老崔王氏不仅没放下心,心里反而像是吃了只苍蝇,有些上不来下不去 她撮合姓陈的和茶花是一回事 姓陈的,放着崔霞没看上,看上茶花,又是一回事 不过,现在,再膈应也得咽下去 “我看呀他若是提起来,你不如正好把他和你们老二家的茶花凑成对”这一点,花媒婆和老崔王氏倒是不谋而合 见老崔王氏脸色不愉,花媒婆劝道:“我也知道,姓陈的有些不地道,毕竟俩人没定下,难不成他相看了人家姑娘,他一日不娶,姑娘就一日不嫁” “这世道,也没这个道理呀”花媒婆拍拍手,义愤填膺。接着又弱了气势:“可咱崔霞现在金贵,说不得,明年秋闱就成了官夫人” 老崔王氏精神一振可不是,她心里膈应啥巴不得那姓陈的看上别人,别赖歪起来,坏了崔霞的名声 “我也知道,有些委屈了你家茶花”虽然花媒婆知道崔延勇不得宠,但话也要捡好的说 “委屈啥就那绝户命,还想说个啥样的”老崔王氏撇嘴 花媒婆心中一乐,看样子,这是答应了 她不知道,她不提,老崔王氏也要把茶花和陈东升往一起凑 “那,您这是同意了”花媒婆试探道 “同意了” “那感情好”谢媒金到手了花媒婆拍拍手,下了炕:“我回去准备准备,三天后,就让他来” “大妹子,不再坐会儿” “不了”花媒婆拍拍老崔王氏的肩膀,挑挑眉毛,一脸的我全是为你们好的表情:“赶紧把这事圆过去,崔霞好安安心心的嫁人” “吃了瓜再走吧”老崔王氏拉着花媒婆的胳膊:“这大热天的,还让你专门跑一趟”说完扬声道:“老四家的,瓜摘来了吗也别切了,拾上几个,让你婶子提着去” “哎”崔李氏应道,找了个提篮,拾了几个。 花媒婆原不想拿,不过见着瓜的确是好,便半推半就的收下了 “娘”崔霞听到动静,好不容易等花媒婆走了,忙从屋子里跑出来,道:“这花婶子来干啥” 老崔王氏瞪了崔霞一眼:“瞧你这着急的样赶紧回屋去,仔细晒黑了” 崔霞眼珠一转,笑道:“娘,听说,和家在青山镇开了一家思容坊,里面的香膏油脂非常好咱也买些来试试” “听说”老崔王氏眼睛一瞪:“你听谁说的” 崔霞撇撇嘴:“昨儿来的那几个小姐妹,家里有兄弟在青山镇,他们说的据说,里面的玉容膏,特好用,要好几辆银子一瓶呢” “好几两”老崔王氏眼睛一瞪:“那和大牛抢钱呢” 崔霞撇撇嘴:“抢不抢钱,俺不知道,俺只知道,那玉容膏特好用”说罢,摇着老崔王氏的胳膊道:“娘俺从小到大,也没跟家里要过什么东西,这眼看着,马上就要出嫁了你给俺买上一瓶呗” 崔李氏嘴角噙笑,这崔霞是不是瑟过头了这还没架嫁过去呢就想挖唆老人的养老银子 难道她忘了,这银子,就是老太太的命根子 可是啊今天,花媒婆一句话,说到了老崔王氏的心坎里 这明年秋闱一过,说不得崔霞就成了官夫人 到时候,女儿笼络住女婿,也能拉扯拉扯家里的兄弟 这么一想,这玉容膏的钱,倒也花的值 “且等着吧”老崔王氏道:“今儿,晚上,等和大牛回来,我来问问他” “哎”崔霞笑眯眯的回了屋 “娘”崔李氏压下心头的不痛快,这好几两银子,说花,就花了 咋就不见,你给俩孙子买块布片子 她不痛快,谁也别想痛快 崔李氏眼珠子一转,笑道:“这霞儿,眼看着要出嫁,也不知老五家给霞儿添了点啥二叔不管账,他们手里的银钱活泛。” 果不其然,老崔王氏沉了脸 “一套头面”还是鎏银的,里面是铜芯 “先别提这个”老崔王氏惦记着心事,道:“咱娘俩去老二家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