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起初还一愣,随后回道:“三文一捆。”
“哎呦,咋这贵呢?别人家都卖两文一捆。”
赵母撇撇嘴,这都三文一捆的买偏她要压一文,这都辛辛苦苦砍的柴,三文也不算贵了,一天挣不少钱的,做啥抠这一文钱。
赵母心里虽听不惯,却也不能管这闲事,她们以前走街串巷卖东西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管同行的闲事,这是规矩。
赵母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对自家老头子嘀咕道:“真是越有钱越抠。”
赵父乐了一下,老太婆以前都不爱说别人闲话,这也是被隔壁那婆娘给气着了,你说都摆摊多久了,到现在没事还想拿话次到他们,当他们傻子听不出来呐,“行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跟她一般见识,咱挣咱的钱管她做甚。”
赵母又嘟囔道:“现在听着她开口就心烦。”
“你以为我愿意听呐,这明显就是一个泼皮,你要是次到她一句,她能跟你缠上还得打一架你信不?”赵父擀着饺子皮说道,这钱哪是那么容易就挣到的,能挣钱,别人的脸色算个啥!
赵母也知道这包子摊的女人啥样子,暗道:“跟李氏一个样。”说完撇了一眼那卖柴火的卖没,一看倒是惊讶不少,那不是阿良么,赵母看阿良都已经要卸下来柴火,忙喊道:“阿良,过来!”
赵良听他娘叫他,柴火也没卸本来也有些犹豫,他进县城也能卖三文钱的干啥要在这卖,好悬被这大娘给忽悠了,于是赶忙背着柴火走了。
包子摊的大娘还喊着:“唉?小兄弟你卖不卖了还?
赵家的,这柴火可是我先看上的。”这大娘说完气愤的看着赵父赵母,大有一副你要是敢买那柴火,我能让们安生的。
赵母笑呵呵的说道:“郑家的,这是我儿子,你那柴火给的价钱可就别坑我儿子了,我儿子多走几步路进县城还卖不上三文钱。”
这边是北方,冬天天寒地冻的,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才能过冬,煤这种东西都是衙门掌控着,朝廷也说她们平头老百姓家家户户可以买上一些煤,可这煤贵着呢,谁舍得花钱去多买回来烧炉子,县城里又没个山,秋收后多少人家都得花钱买柴火,这会儿正是卖柴火的季节。
那郑婆子一听也不说啥了,她就算是看不过去人家抢生意,也得有理有据的吵,不然这驿馆外随便闹事那可是要被撵走的,郑婆子看着炉火都小了不少,连忙笑呵呵的说道:“那啥,赵家的,借我点柴火用用,这炉火要熄了,我这一锅包子可就废了。”就是不想多花一文钱买柴火。
赵母瞪了那郑婆子一眼,都是摆摊子的,起早贪黑的哪个容易,拿了些柴火过去。
郑婆子看赵母没有半分不愿的就拿过来一小捆柴火倒有些不自在了,心里想着以前是不是有些过分了,这赵家两口子挺不错的,“谢了啊!”
“可得还的。”
“还能差了你这点柴火的。”郑婆子泼辣的说到。
赵母乐呵呵的回去了,也不知怎的,两人之前心头那股儿不对付就这么散去了大半儿。
阿良看赵母回来才问道:“娘,你们怎么在这摆摊子了,多累啊?”
“这不是你爹不愿把粮食贱卖了!”
赵良皱了皱眉头,颇有些怨言的看着他爹,可赵父冷着一张脸在那擀饺子皮,赵良也不敢说他爹什么,只能跟赵母说道:“娘,你要是累就别干这个。”他进县城次数多了,也知道这摆摊的都是起早贪黑的,爹娘啥身体他心里不知道么?哪里能这么折腾。
赵母呵呵的笑着,“就不用你操心这个了,你这是去卖柴火吧,去卖吧,对了,你那粮食卖了没?”
开始自家都不知道粮食到底卖不卖,赵母也不敢给儿子瞎支招,如今她们摊子一天面就用五六十斤,半个月下来就六七百斤了,她们家得回还有瑜娘帮着磨面,不然两口子都转不过来,可这半个月就用去了三亩粮食,在开下去这摊子的粮食也要买的,与其买别人的还不如买儿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