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拔胜,贺拔岳的亲哥哥高欢的结义四弟,此时担任着司州刺史,河南大都督,手下有近四万人马驻守在邺城,他的儿子十四岁的贺拔仲华在早前一场跟西魏军的战斗中算是初阵了。古代武将之后只要第一次上阵不管杀不杀敌,就算是成人礼一般,算是步入武将之列从此踏上武家征途。
贺拔仲华的初阵预示着贺拔胜后继有人了,他弟弟贺拔岳那一支如果运气好的话,将来还可以让次子或者三子过继过去,延续香火。贺拔仲华也算是东魏年轻才俊里翘楚,文韬武略军政操守都相当有一套,加上贺拔胜的点拨,这孩子年纪轻轻就很有大将之风。连高欢都见了忍不住赞叹,当初袁术赞美孙策的话真是肺腑之言。
当然后起之秀还有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消难,孙腾的儿子孙凤珍,这些人都是让人憧憬的一代新人,加上日益长大的高欢的大儿子高子惠,高欢觉得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慕容绍宗的儿子不久前也诞生了,因为第一个是女儿,所以他一直希望高岚可以为他生个儿子,好在第二年的秋天就有了第二个孩子。
青萝跟高欢报告了西魏的政变,宇文泰的意外死亡这个消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高欢心里深深的明白,命运已经被更改,很多事情将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隋唐盛世这样的朝代可能已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消失了,至少隋朝很难建立了。因为隋朝根基北周的奠基人已经死了。北周这个国家甚至都不曾出现在此刻的历史上。
高欢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轨迹,甚至将世界历史的走向都变得扑朔迷离,那么他应该要对得起这份使命,要让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原重归一统,还要扬威海外,让自己可以建立旷世霸业,甚至将这份霸业传给自己的子孙,千秋万载他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将会出现一个比盛唐三百年还要先进发达的大帝国,这个他是可以做到的。
人类科技的发展虽然是递进式的,但是不代表不能跳跃式的突进,只要人力物力财力能够达到要求,很多黑科技是完全可以被发明制造出来的,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高欢已经默默开始准备起来,首先是统一中国。
高欢为了集思广益,将所有的嫡系亲信全部召集起来开大会,会议的内容就是先往南还是先往西。大家都很清楚高欢的意思,于是纷纷开始发言讲述自己的主张。
最先发言的是司马子如,他觉得应该大军先往西,因为南边没什么压力,全是一盘散沙的南梁余孽,根本不足为患,他们应该趁着突厥人和室韦打得难解难分之际,优先解决心腹大患宇文家族。支持这一观点有孙腾、贺拔胜等人。
然后发言的是杨休之,他觉得攘外必先安内,为了剔除后顾之忧,将高岳、高隆之等主力尽早从南梁的泥沼里拔出来,因当优先解决南梁问题,再加上侯景和萧铎等因素,支持这一观点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徐明之和文官派。总之他们的意思是节省开支,避免多线作战,优先吃掉最弱的增强实力,在解决次要的,最终集中全力和突厥人决一雌雄。这个办法的缺点是耗费的时间长,但是比较保险安全。
最后武将派以高敖曹和慕容绍宗为主,他们没有什么主张,只要高欢下令打哪他们就去哪,但是希望这次他们可以一次性解决掉一个敌人再撤军,每次打仗都打到一半就不了了之,既劳民伤财也徒劳无功,高欢听了心想我何尝不想一次性解决所有敌人,可是现实情况有时不允许我们不许改变策略。
于是两个不同认识的人开始讨论到底往哪边走,争论了半天没有谁能说服谁,最后高欢自己做了决定,先解决南梁问题,为什么不解决近在眼前的宇文家,他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宇文泰虽然死了,但是关中的西魏实力没有收到任何损害,其次观众的各派系虽然明争暗斗,但是对抗高欢的东魏态度确实空前的统一,此时如果大军前去进攻,只怕会被拖在关中地区无法自拔,万一到明年开春北方的突厥人再度来袭,到时高欢腹背受敌,境况堪忧。
其实他早就看明白了,这跟当初曹操放弃追杀袁绍的两个儿子是一样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外人越是欺负他们越是内部团结,可是一旦外力消失了,这些人就开始内斗自耗相互倾轧。西魏其实也是如此,首先派系林立就说明了宇文泰的统治阶层是一直处于议会制联合执政状态,而高欢的东魏正好相反,他采取的是中央集权,有自己发号施令,政令出自高隆之,杨休之、徐明之等人。军事方面则由他签字带队,下属老中青三代当打猛将。
由于政令比较开明,对于贪污反|腐抓的比较狠,所以百姓们还算是安居乐业,加上经济宽松,开放了关市,甚至和西域各国都有往来,这样使得高欢的统治比较稳定,当然还算不上开明盛世,但是即便这样也比西魏好很多了,比南梁更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