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的话,刘若水恐怕就得自己亲自派兵了。
只是刘若水此时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虽然刘若水大致掌控了襄阳城,但严格来说刘若水只是掌控了襄阳郡的州府,只是襄阳县一县之地罢了。至于襄阳郡下属的其他县城,诸如安养县、谷城县、上洪县、率道县、汉南县、阴城县、义清县、南漳县、常平县、鄀县等十余个县城,刘若水还没有将其彻底掌控,自然要花上一番功夫。
根据白清儿那里出来的消息,这十余个县城之中,阴葵派的实力大约掌控了三个,钱独关的残党有两个,大江盟控制的越有两个,至于其他的县城则都是靠城内的帮派或豪族掌控。
不过,白文原倒也不负刘若水的希望,不过一周的功夫,就将朱桀父女的人头献给了刘若水。
不仅如此,因为白文原的威望,朱桀的士兵大多愿意归降,哪怕刘若水将其筛筛选选,择优录用,手中也多了了两万精兵。
也就是说,刘若水手中有了五万可战之兵,虽然比不上李密,杜伏威等人,但也不必李子通,沈法兴这样的小诸侯逊色了。
当然,兵力的暴增也不全是好事,无论是新军还是旧军,都已经被打下太多的烙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若水不得不将新军和旧军拆分,打散。
至于军事制度,大致还是沿用隋朝的军制,只是稍稍修改了一番。
最基础的单位依然沿用隋朝的“什伍之制”,仍旧是十人为一对,称队,正职什长,但是设一伍长,作为副职,如是什长战死,伍长当补上。
什伍之制,是冷兵器时代最简单最普遍的军制。上至商朝,下至明朝,什伍之制一只都是最小的编制单位,只是名头稍稍进行了改变而已。
接下来,则是五队为一屯,五屯为一营,四营为一卫,四卫为一府,三府为一军。
刘若水麾下一共设立了三个军,刘若水自领一个,白文原领一个,至于最后一个军,由于没有合适的领兵人选,暂时空缺由刘若水暂时带领。
其实,刘若水心中早就有了数个合适的人选,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刘若水又岂会不利用?在襄阳城局势稍微稳定之后,刘若水就送出了三十余封书信,只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才能够落入他瓮中了。
不论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在刘若水麾下,真正值得一用的人才只有两个而已,一个自然是白文原,另一个却是郑淑明介绍的好友,河南狂士郑石如。
河南狂士郑石如的确是一个人才,但刘若水却只敢将其当成一个参谋,辅助谋划襄阳城内的事物。因为郑石如虽然是个人才,但是他却是阴葵派的人,尽管他和阴葵派有杀父之仇,但他和阴葵派之间的关联实在太大,几乎达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程度,除非他正式和阴葵派决裂,刘若水实在无法大用。
不过在这一方面,刘若水却并不甘心,因为襄阳和竟陵毗邻,而在竟陵之中,正有一位大才,可以帮刘若水统领政事。
原竟陵独霸山庄右先锋方道原下任职文书,寇仲未来的头号智囊,虚行之。
(因为烈手大大辞职的缘故,本书上架的是被漏掉了,因此今天就不加更了,今天依旧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