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修真奥义》上架,这离不开诸位书友的支持,在此,量子弦的思考敬谢了!因为大章字数太多,考虑到订阅问题,所以改成小章,原本计划一章一万多字,现在改为一章分三小章,每小章三四千字,希望各位书友继续支持。下面先献上一章主要是论道谈佛的东西,做个铺垫,以后再说到大家就都明白了。因为是一些佛道的东西,所以没有全部翻译,夹杂有古语,相信大家或许有些习惯了。——————
听到吴量和这八位自称是云中八友的对话,其他人都摸不着头脑,这时,木青道人飞身过来,到云中八友面前立身稽首,口称:“木青子拜见各位真人。”
“你心中有疑问,无妨,但且问来。”左戊子微笑着答道。
“敢问真人,道常无为否?”木青道人不敢坐下谈,立身问道。
雷波子这时却神色变得严肃,说道:“道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非可立谈。若非斋戒,不得妄听。”
“无妨,天道可泄而不泄,是为闭天道;妄说则泄,泄而不传,是炫天道;此人有道缘,可说,可说。”广通子也没看雷波子,只是看着木青道人,平静的说道。
成机子捋了一下胡须,示意让木青道人坐下,然后缓缓说道:“道有体有用,有进有退,有逆有顺,有急有缓,有止有足,有始有终,有先有后,有交袜,有层次,有变化,有等等大作大用,安得无为?”
“弟子入道多年,阅尽丹经,参访多人,毫无一知。望真人慈悲,稍开茅塞。”木青道人盘膝而坐,面色恭谨。见云中八友没有拒绝,便问道:“什么是道?”
“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儒则名曰:太极,在道则名曰:金丹,在释则名曰:圆觉;本无名字,强名曰:道;拟之则非,议之则失;无形无象,不色不空,不有有无;若着色空有无之象,则非道矣!”晋元子说道。
似乎不懂,木青道人面色尽思虑之形,良久,又问:“道既无形无象,是浑然一气,那为什么《易》上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左戊子立即答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而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而言。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以后,阴阳生道。若无阴阳,道气不见。惟阴阳迭运其中,道气长存,历万动而不坏。在先天则为道,在后天则为阴阳。道者,阴阳之根本。阴阳者,道之发挥。所谓太极分阴阳,阴阳合而成太极,一而二,二而一也。”
“太极分阴阳,是即两个阴阳矣!那么为什么古人又说两重天地、四个阴阳?”这时穆云飞也听得玄奇,不禁飞了过来,盘膝而坐,问道。云中八友一看,良久,也没说什么。木青道人和穆云飞相视一眼,不知是什么原因,却是不敢多言。又过了一会,只听李木子说道:“也罢,天数如此,今日且说与你们听。所谓两重天地,先天后天也。四个阴阳、先天后天阴阳也。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阴阳以质言。先天阴阳,太极中所含之阴阳;后天阴阳,太极中生出之阴阳。金丹大道,取其气而不取其质,于后天返先天,故曰:‘先天大道。’”
听到这话,莫问天也感兴趣了,因为这里怎么说到先天后天的事呢?觉得奇怪,也飞身过来,问道:“先天后天,阴阳各有分界,那么为什么又说:后天中返先天?”
“先天一破,生出后天阴阳;而后天阴阳一动一静,其中又生先天。至人于此后天中,采取所生一点先天之气,逆而运之,返本还元,复全太极之体,故曰:‘还丹。’”却是田由子回话。
说到这里,三人隐隐觉得这似乎说得有点玄了,不过觉得所谓金丹者,与这还丹应该是一脉相承,但仍不觉要理。
“诸位真人,小僧慧空有礼了。”这时,飞身过来的却是坐得比较近的少林方丈——慧空禅师,他并没有向其他掌门那样亲自去督战,而是让达摩院首座慧明禅师主持,自己则坐在上方观战,刚才听闻这云中八友说什么道在佛中名圆觉,觉得奇怪。虽然自古以来,佛道相争,自己也是参阅佛经多年,也闻佛中有道,但是此道似乎并非仅仅为圆觉,为何如今这云中八友却说道在佛中,名为圆觉?又听了一下,似乎又和武道有联系了,于是,疑惑更多,便飞身过来,求解疑惑。
“释家八万四千法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而道非大道,且流说分呈,你心中疑惑,我等尽知。”南和子微笑着看了慧空禅师一眼,不等慧空禅师开口,便说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普现一月水,道法自然,一切自道中生。”广通子也说道。
“修行之人,不执著,用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田由子见慧空禅师似有理会,便开口开释道。
“真人之言,深的佛理。只是,我佛曾说,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因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大智度论卷八十四》又说,有人天、声闻、圆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布施为道,而求世间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为道,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此外,惑、业、苦,称为三道;惑为业之通路(通入、能通),业为苦之通路,苦为惑之通路,三者如轮,循环不止(轮转)。再者,所谓三恶道、五道、六道等,即是依善恶业通入天、人、地狱等果,而产生个别之果报(道别)、循环(轮转)。又因为要互相区别,于是菩提被称为道者,乃特称菩提为果道,而称此道为因道。又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所载之十一种道,不知做和解释?我不知道其中有何分别,还请真人开释。”慧空禅师理出头绪,连忙一字一顿,睁眼看着云中八友,缓缓说道。
听闻此言,云中八友突然大笑,唱到:“大道无废,慈有仁义;智慧欲出,华有大伪。六亲补合,尚有孝慈;国家晖烂,尚有忠臣。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圣人保朝,持邦为身;百姓护国,执乡为家。”歌中之意,尽是同一道理,即是大道不在,各道则生;大道之下,万道衍生。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释家之道,唯有证菩提,其余岂是大道?吾名圆觉,实乃强曰其名。汝乃释家之人,当知菩提为何物。”晋元子笑着答道。
“谢真人指点。”慧空禅师双手合十,似乎已经悟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