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标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不单不是,而且正是因为朱标之死,使得明初的政治格局再度发生了变化。
朱标虽然文弱,但毕竟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而且从十二岁那年,大明建国立即就被立为太子,在朱元璋刻意的安排下,朱标同沐英、常茂、平安、蓝玉等人几乎同时成长,待到朱元璋百年之后,是绝对可以压得住阵脚的人物,而且由于是长子,自幼几个弟弟就在他的看管之下,比如什么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等等,谁不是他看着长大的,朱元璋的长幼尊卑,又看的极重,所以朱标在兄弟们的威信也无以伦比。
也就是说,年轻还未成长起来的一代,都牢牢的在朱标手里把握住。
未来的藩王和未来的武将都在朱标的手里,假以时ri,就可以慢慢的撤换老人,不用像是朱元璋那样急火火的乱杀一通了。
而且朱标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思想,这样以来,又极为容易被士大夫阶层接受,等于说朱标是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
如果朱标不早死,那么什么结果都有可能出现,但是所谓的靖难却绝对不会出现,大明不出现那次最大的内耗,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庞煌很是期待啊!
但是仔细的思量,却是觉得困难重重,朱标之所以压力这么大,那就是因为常年陪伴在朱元璋身边缘故。
老朱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打造一个完美的太子,塑造心目中最佳的未来大明帝国继承人,可这偏偏又是朱标压力的最大来源。
要切除这个压力来源,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事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朱元璋是不会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这就又循环回来了,这也是朱标常年陪伴在朱元璋身边的原因。
庞煌想的头都大了,这是一个犹如绕口令般的死结!
总之朱元璋不会让朱标长时间的脱离自己的视线,而朱标一直在朱元璋的光环压力下,一步步走向郁闷致死的道路。要想不让朱标早死,就要脱离朱元璋的光环压力,但是朱元璋不会让朱标长时间的脱离自己的视线.......。
无尽的循环,永远也不会有结果,如果没有庞煌的出现,无论历史重演多少次,朱标也要郁闷死和被压力压死。
想通了这一点,庞煌也不在无尽的循环中打转,只是默默的注视着由于他的到来,已经变了样的大明。
这个将由于他改变的大明,还会不会给他更大的惊喜呢?
太子銮驾巡视一周,在居庸关驻跸两天,本来还要往西去怀来那边看看,却得知李文忠率部已经由大同到达了北平,奉命前来北平练兵,准备前来求见太子殿下,说有事禀报。
朱标知道这只是一种善意的劝解,潜在的意思就是太子殿下不要再往前走了,前面有危险,待微臣去接你回来。
本来就从善如流,再加上李文忠和自己乃是表兄弟的关系,而且两人的年龄虽然相差十六岁,但却没有什么代沟,关系那是极好,反正不能往前走了,还不如回北平去,于是下令回驾,经由昌平会北平城,去见李文忠。
庞煌心里却是心里敞亮,自己千等万等不来徐达和蓝玉,却等来了李文忠的换班,徐达看来最近真的不太受信任,不由心里不舒服。
趁着这个机会回北平,能怂恿着太子遂自己一起去怀柔交接,那也算是一种收获,庞煌没有白白浪费时间,伴驾这二十余天内,早就和太子约定,前往怀柔去看看兵器制造局,还有观赏今年的第一季旱稻种植,还有自己的炼钢炉等等。
太子朱标也算是比较好奇了,以他那么沉稳,能表示出要去看看,第一是给庞煌这个妹夫面子,第二,他也的确想看看被庞煌吹嘘的神乎其技的东西。
但是回到北平以后,仿佛老天爷都不让他们如愿,庞煌自然还是暂时不能和宋慎完成交接过程,只能写了一封信给柳若秋,然后嘱咐了李锐一些重点,再找宋慎谈了近半夜,才独自让宋慎单独去怀柔上任。
但是黄子澄却是不能去怀柔,庞煌早已经打定了主意,趁着机会将黄子澄推荐给了太子朱标,暂时作为伴驾的书记,就是记载太子銮驾经过某些地方的记录等等,就等于秘书之类的闲差,而且太子銮驾什么时候会南京,黄子澄还要继续留在北平,而庞煌早就给他在清华义学留好了位置,至于去怀柔做宋慎幕僚的事情,想也是别想。
庞煌不能去怀柔卸任的原因,是太子病了!
心病!!
-------------------------------------
今天第二章晚了,对不起,明天会按时的,求推荐!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