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娱乐大丈夫 > 第六十八章 家族秘史(一)

第六十八章 家族秘史(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姜子牙的事迹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其名望,字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生于公元前56,死于公元前07年,寿至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事迹还被人写成了小说,也就是那本著名的《封神演义》。

其后代甚多,而且姓氏也杂,有姜姓、吕姓、丁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亲族早已不可考究。现在老人竟然说他是姜子牙之后,自然不能令其信服。

“你先别不信,听我慢慢道来。”老人又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先祖的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想来你也知道不少,我要说的是有关他的子嗣的事。”

见老人要讲真东西了,姜成连忙正襟危坐,竖起耳朵用心倾听。只听老人说道:“古书没有记错,先祖的确是活了一百多岁。他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因而留下了齐国姜姓一脉。不过后来齐国姜姓的王位被田姓取代,这一脉就流落民间四散开来,而且这姓氏也乱了,其中有恢复祖姓吕的,有继续姓姜的,有改姓丁的(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还有改姓故国名齐的……不过其实这些都不是先祖真正的子孙。”

“哦?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先祖的血脉!”

“啊?真的假的啊!”姜成大惊,连忙问道,这可是上古秘辛啊!

老人神色有些古怪的说道:“你想想,在《封神演义》中,先祖出山时已经八十岁了,虽然真实的历史中先祖出山时并没有这么老,但确定的是,先祖的确是暮年方才出仕,效力于周文王,后来被封为齐国国君时已经**十了。虽然先祖保养有效,身体依然康健,但一位**十岁的老人,你还能指望他有生孩子的能力吗?”

姜成听了脸色一囧。

是啊,就算姜子牙身体再好,但那时已经**十岁的年纪了,你还真能相信他可以“一树梨花压海棠”不成?再说了,那时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医疗条件都不达标,姜子牙能活一百多岁已经够逆天了,还能逆天到**十岁时还有那能力不成?

“所以,真实的历史是,那齐国一脉实际上是先祖过继了他徒弟武吉将军的孩子。而先祖真正的血脉实际上早在他年轻时就留下了,而后一直留在民间,根本就未曾与齐国那一脉相溶!”老人缓缓说着这一段秘辛。

“哦?这是为何?”

“这就是先祖的智慧了。”老人眼中再次散发出精光,“先祖早就清了参与政治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一旦失败就会危及一族的性命。因而他早早留下血脉,暗中保护起来,怕就是万一有一天,他败亡后会祸及子孙。而后其飞黄腾达了,也没有让这一脉与齐国那一脉融合,而是让这一脉的人继续隐与民间,低调存世。而这一脉也一直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轻易不会接触政治,就算接触了,也要改姓而为,而且绝不触及皇权。所以这一脉一直存于民间,并多以商贾持家,因而少为人所知,但却也出了不少大人物。”

“嗯?都有谁啊?”

“最有名的莫过于战国末年改为吕姓的吕不韦,东晋时期改为谢姓的谢安,还有隋唐时期改为卢姓、崔姓的两脉族人(七宗五姓中的清河二崔、范阳卢氏)。”

“啊?他们都是这一脉的?”

“当然!”

姜成暗中犯了嘀咕:有没有那么夸张啊!

着姜成的神色,老人就知道他还没有全信,不由得又笑了:“其实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姜家的正统。”

“什么证据?”

“知道《六韬》吧。”

“知道,不过听说不是子牙公编著的,而是后人依托其名写的,但其中的战略思想的确与子牙公的思想不谋而合,算是历史上第一部兵法书籍。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据说汉时留侯张良所持的《太公兵法》就是黄石公以《六韬》为蓝本写的。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嗯,那你可知《六韬》可分为哪六韬?”老人又问。

“知道,《六韬》共分六卷,即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呵呵,这是世人的分法,只因传承几千年,《六韬》多有缺失。但实际上,最原始的《六韬》正是由我姜家这一脉的一位先祖编写的,而且并不是只有六卷,而是有八卷存世,应当称为《八稻》,分为文、武、兵、器、阵、法、商、易。其中《文韬》为治国用人之道没错,《武韬》实际上是为练武杀人之道,《兵韬》才是为练兵用兵,军事理论之道;《器稻》为器械、兵刃制作之道,其中还包括各种机关陷阱制作方法;《阵稻》才是行兵布阵之道,讲究天时地利相合;《法稻》纵观前五卷,是一切之综合,一切之核心,是战术、战略的理论之道;而《商稻》自是讲究经商之道,《易稻》则是脱胎于周文王的《周易》,为易理之道。不过其中《商稻》和《易稻》都是我姜家嫡传的,未曾流传在外,而其余六卷也都扣除了最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六韬》。”老人侃侃而谈。

姜成挑了挑眉,“这可有证据证明?”

“呵呵,你自己不也学过吗?那《六兽形》就是《武韬》中最精华的东西。”老人轻轻说道。

“什么?!”

注:姜姓真的很牛逼,不信的人可以上百度查一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