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生不逢时
军队之所以强大,将士的个人能力是基本的,或骁勇善战,或能骑善射等等,掌握兵器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这都是个人层面上的基本要求。
真正强大是的是在军队纪律,战术素养等方面。
闻鼓而进,闻金而退,聚散有致,服从军令等则是战术纪律的执行能力,这一条是强军劲旅必备的要素。
更深一层要求则是统军指挥者的战术修养,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敌人时,如何最有效率地克敌制胜,则是对将帅的要求,能在这一条上做到出色,就是名将!
再加上一个执行能力完美的军队来把主帅的战术思想付诸行动实现出来,那么这样的军队,则绝对是军队中的佼佼者。
一支军队只知冲杀,只能通过客观因素去获得战争胜利,实际上只能算是乌合之众。
楚汉相争实际上就是乌合之众你来我往,最终刘邦赢了。
为何?因为中国地广人多,一场有名的战役超过数万,对主帅而言,他们最先考虑的是战略,战役层面,战术反而是其次。
只有那些兵马不多,想要克敌制胜难以从战略大方向压倒性击败对手,便只能绞尽脑汁从战术方面获得胜利的战役,才会将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战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涌现出了大批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以及流传给后代派别分明的兵书。
兵贵精不贵多,曹操用兵如神,则也是他战术上技高一筹,因为他养不起更多的兵,只能从战术上入手击溃敌人,袁绍之败,除了乌巢一把遮天火外,也是他军事能力完败曹操的一方面导致。
赤壁为何曹操会全军覆没?因为荆州兵这乌合之众加入了曹军,人数上增多了,可在战力上,实际上是一个负增长,因此孙刘联军杀来,一战而下。
汉朝独尊儒术,重文轻武,导致了战术层面修养的匮乏。
曹操能地处中原从夹缝中一步一步从弱小走向强大,政治舞台上是挟天子令诸侯,军事上则是他胜过其他对手的战术修养。
有勇无谋的兵再多也是乌合之众,只有真正凝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的军队才称得上精锐。
能让郭嘉打起精神高看一眼现在的敌人,诸葛亮的确做到了让他大吃一惊。
诸葛亮接手刘备的军队不会超过一年时间,而就这短短时间里,诸葛亮能指挥着军队从容变阵,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谁也不知道,如果给诸葛亮更多的兵马,给他更多的时间,这个文武全才的诸葛亮能做出怎样惊人的成就!
或许在另一个时空,如若不是秦岭天堑难以逾越,北伐关中要克天险,东出荆州又要面对盟友孙吴,诸葛亮最终病故五丈原,如果,他能有一个不是那么艰难的环境,或许,结局会截然不同。
八阵图对郭嘉而言可谓如雷贯耳,这被传的神乎其神的阵法在他看来,绝不可能具有神鬼莫测的威力,军阵就是军阵,不可能带着逆天的能力。
所谓八阵图,在郭嘉看来,最大可能便是一支军队对军阵演变贯彻了然,能在指挥之下迅速变阵来对付敌人。
没有最强的战术,只有最强的军事指挥家!
没有一成不变无懈可击的战术,是战术,则必然有其威力的一面,与其软弱的一面,但是融会贯通了各种阵法后灵活运用,不同环境之下用最佳的军阵御敌,则就能达到所向披靡的效果。
“果然是天下奇才!”
郭烨望着鹤翼阵,对诸葛亮不吝溢美之词。
“真给他十年,恐怕他要成妖。”
郭嘉眯着眼睛轻声说道。
面对诸葛亮这般化腐朽为神奇的能耐,不敬佩是虚伪,就个人能力而言,郭嘉自问给他一年时间,未必能把一直军队训练地成诸葛亮手中的这般。
不过,郭嘉并不担忧。
太平军前前后后二十余载,难道每天训练就是吆喝着练习砍杀吗?
不,当然不!
太平军的战术素养一直是郭嘉最看重的地方,上到统军大将,下到五人一伍的伍长,都要识字,学会所有军阵,并且去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决不能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当然,下级军官最重要的是服从指挥,在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去执行,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