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七年五月十五,朱元璋下旨,今后一切政事并启皇太孙处分,然后奏闻。朝廷肃然领命。 允炆视事之所在东华门内侧,奉先殿的北侧。从端本宫出来,往东穿过东角门就可以到了东宫视事之所。当他第一次坐到主位时,不由得有些恍惚。他想起了上次坐这个位置的时候,那年他十二岁,到这里来玩,父亲那时候坐在主位上,处理政事,虽然平时对自己很宠爱,但是到了这个屋子里,却很严肃。那天是个夏天的上午,父亲不知道怎的,逗他说:“要不要坐这个位置?”自己当时很高兴的点头:“恩,父亲,可以吗?”父亲哈哈大笑,把自己领到这个位置上坐下:“允炆,这个位置迟早是你的,不过这个位置可不容易坐啊,你要努力读书才好啊。”说完又是一番大笑。允炆记得自己当时在这个座位上换了几个姿势,也没觉得有什么难坐的啊,不由得问父亲,但父亲只是说,等他长大了,就知道了。可如今,自己长大了,父亲却已经去世2年了...... 朱允炆坐在主位上,扫视着四周,刘三吾等几位翰林学士坐在侧位,协助他处理政事。自从洪武皇帝废除丞相,直接统帅六部,奏折就如同雪片一样的飞过来,朱元璋都需要找人帮忙才能搞定,更不用说朱允炆了。好在刘三吾等人熟悉政务,允炆遇到不清楚的地方问一下几位学士,大都能得到解决。开始的时候,进度很慢,每天都要处理到大半夜,不过幸亏年轻,还能支撑的住,不过几位学士就要轮班,毕竟刘三吾已经快八十岁了。 半个月之后,朱允炆感觉自己如同脱了一层皮,对大明帝国的状况才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也熟悉了了各部尚书,对他们印象都很不错,如吏部尚书翟善气宇恢廓,兵部尚书茹瑺威仪山立,户部尚书郁新气度从容,其他人也类似。他们的共同点是记忆力超好,对管辖范围的事情如数家珍,都是精明强干的人才。朱允炆不禁对朱元璋的眼光表示佩服,但是这些人任职时间都不长,朱元璋一般过一年半载就会杀掉一两个,或者贬斥一两个,朱允炆不由得迷惑不解,这些难得的人才难道不应该珍惜吗?也许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吧。朱允炆现在主要关注的事情有:国家岁入、粮食产量、各地灾荒和赈灾情况、布政使和都司任职情况、卫所屯田情况、边疆军事和少数民族关系等。 这一天,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发现是安南国要入贡,已经到了广东,想了想,召过刘三吾问道:“老先生,这个奏章怎么批复比较好?” 刘三吾拿起了奏章看了一眼,道:“这个奏章老臣看过,也写了意见,建议拒绝其入贡。” 朱允炆有点奇怪,拿起奏章看了一眼道:“安南入贡的贡品很多啊,有大象、象牙、玉石,都很名贵啊。” “可是,我朝为此次朝贡的回赐要百倍于此啊。”刘三吾苦笑一声。 “为何?” “这是我朝规制,藩国朝贡并不是简单的朝贡,朝贡时间、朝贡人数以及入境地点都有严格的规定,而我朝的回赐非常贵重,远超其贡品,所以这些藩国非常喜欢朝供,往往是他们遇到困难时,就来我朝朝见要大赚一笔,呵呵。”刘三吾还开起了玩笑。 “另外,贡使来朝贡时,多带行商,由于其商品在大明多为稀有,大明商人往往高价收购,使臣获利良多。” 朱允炆想了想,才明白:原来所谓的朝贡不是人家多尊敬我们大明,而是我们大明花钱买面子,他们赔了面子,赚了里子。 “但是,既然是贸易,那就没什么不可以啊,甚至我们可以到藩国那里进行贸易啊。”允炆忽然想起一个事情,就说道。 “殿下,不是这样的,我大明禁止私人贸易,而且这些使臣如果东西卖不出去,往往会闹到礼部,礼部往往会出面全部买下,还是按照他们定的价格,你说这朝贡多了谁受得了啊?”刘三吾苦笑道。 朱允炆恍然大悟,原来明朝是这么做事情的啊,这么大方,后世简直难以想象啊。 “老先生,孤明白了,朝贡确实需要限制,否则大明就成冤大头了。” “是啊,殿下,所以让他们退回吧,大明不接受朝贡。” “恩。”朱允炆在奏折上做了批示,让安南时辰退回。 ...... 过了一会儿,朱允炆发现一个辽东屯田的奏折,是兵部上的,朱允炆想了一会儿,对刘三吾说:“老先生,能否给我说一下辽东屯田的情况?” 刘三吾楞了一下,道:“辽东为燕京左臂,三面濒夷,一面阻海,山海关阻隔内外,亦形胜之区也。历代设置郡县,我朝尽改置卫,独于辽阳、开原设安乐、自在二州,用来安置内附夷人。” “目前辽东都司辖二十五卫、二州,辖区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达旅顺口,北至开原。”刘三吾走到舆图上为朱允炆指点了一下。 朱允炆仔细的看了一下,大致包括后世辽宁的大部,这块地方他很熟悉,包括抚顺、沈阳、丹东、锦州、大连和山海关,这是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啊...... “殿下,殿下.....”刘三吾发现朱允炆愣神了,不由得提醒道。 “哦,没事,孤知道了,我想知道辽东都司的屯田情况如何?”朱允炆晃了晃脑袋说道。 “辽东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蒙古南侵,辽东可以从侧翼进行攻击。但近年来,蒙古重心西移,辽东战事较少。这次茹尚书的奏折是希望修改站屯比例,之前是八分屯田,二分站守,想改为全部屯田。” “哦?辽东如此安定了吗?” “是的,自从洪武二十年盘踞金山的前元丞相纳哈出降服之后,辽东再无大的战事。我朝在东北设置了辽东都司。” “那辽东以北呢?” 刘三吾笑了笑说:“殿下,辽东以北我大明没有真正的统御,只是羁縻而已,也没有主事的长官和驻军,多为当地的女真卫所。” “为什么不驻军呢?” “殿下,这些地方过于寒冷,无法居住,而且蛮族众多,兵少不足固守,兵多则给养不足,且当地蛮族较为恭顺,故不驻兵,也无民事长官。” 呵呵,朱允炆有些不以为然,后世的东北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怎么会不适宜驻兵呢?而且这里后世崛起了满清,给中华民族造成了诉说不尽的伤痛,开国的屠杀和灭亡前的丧权辱国,间接造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的没落,甚至为东瀛小国欺凌。在前世战死时,他也忘不了那种绝望,那种落后的无奈,那种无助的痛苦...... “那么,老先生,你那边有辽东的资料吗?孤想看一下。” “这个老臣有一些,但是更详细的需要去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调取库档。” “好的,孤知道了,谢谢老先生。” 朱允炆让刘振去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调取辽东的资料,自己拿起刘三吾给的资料看了起来,边看边做一些笔记。 军户制度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和当时战乱和鲜卑入侵有关。本朝的军户世代为兵,子孙皆入“军户”。卫所的设置确保了战时有足够的兵源作战,并且在承平时,也不会给国家增加负担,这其实在理论上非常完美的,只是苦了军户而已。明朝承元末大乱,边疆多为异族而少汉人,所以打下一个地方,朱元璋往往命令军队就地屯田,很快的荒凉的边地就变得富饶起来,当时全国有卫所四百多,开垦的土地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对繁荣边疆,巩固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做法如下:每个军士受田五十亩,官府给予耕牛、农具,教授种植,免租赋,亩税一斗,总计每军户负担为五石,其余为本卫所官军俸粮。朱允炆看到这里,感觉似乎军户的负担也不重啊,即使初期比较辛苦,但随着年限延长,积攒的财富会越来愈多,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其结果是基本能解决军粮自给,而又不影响战斗力,如一万军户就有五万石军粮。辽东都司官兵十余万,则会有五十万石的军粮,足以自给了。这个制度不错啊,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因为明后期卫所军战斗力差是出了名的,另外还有大量的军户逃亡的问题,朱允炆想不明白,就去问刘三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