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蒙古回归梦 > 第12章 阿尔丹

第12章 阿尔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根据旅行的规划,李北进他们进入蒙古的第一天,是住在牧民阿尔丹家里的。

  当然,宝利德开始是反对的,理由是牧民家里条件很差,怕大家不习惯。宝利德知道,这几个来蒙古旅行的人,不是那些穷游的rou丝,对生活的质量,是有着一定的要求的。

  而且,本来在布尔干县的选择也是很丰富多元的:一是在布而干县城住宾馆,二是住旅游景点的蒙古包,三是住在县城附近的蒙古人家。

  不过李北进却是要求找一个比较传统、且离县城有点距离的牧民家。

  最后就选定了阿尔丹。

  阿尔丹的家在从布尔干向东大约80公里山中的一片谷地中。

  关于旅行,李北进最大宗旨,就是接触当地人,了解当地真正的文化。

  而且,要实现蒙古回归的伟大理想,也需要真正地去了解蒙古。

  逛景点是旅游不是旅行,它远不能带领你真正了解你所去的地方或者一个国家。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景点和自拍是用来炫耀的,代表的潜意识是:我有钱,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有见识有品味,你羡慕我吧?

  其实,这真不是什么,也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这在今天的中国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毕竟普通的国人开始能够大批量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不用再借助电视和报纸来了解外面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炫耀一些低级的行为,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对于一些国人在国外的不当的、但是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有必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但大可不必口诛笔伐。

  不管你承不承认,每个国人是有差别的,其见识、行为,没有必要也不能一下子切了。

  李北进和老荣、金东壁,还有华清渠,当然不是一般的旅游团,他们来蒙古都有自己的目的,所以做法与一般的旅游团也是有区别的。

  李北进认为,接触一个地方当地人,了解他的吃穿住行,他的工作、他的思考方式,才能真正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民。

  所以,参与,这种旅行是朴质的但是是最多姿多彩和充满意料之外的欢乐的。因为,每个真正的当地人都是这片土地的多彩的窗口。

  这一点,在国内的时候,李北进、老荣、金东壁都是统一过认识的,并且,李北进也与华清渠进行过沟通,华清渠也没有意见。

  说到华清渠,李北进对这个女孩有着很好的印象。华清渠不仅是精练能干,更主要的是没有一点现在都市女孩子的骄、娇二气,这让李北进对她的家庭产生了兴趣: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教育出这样的女孩子呢?

  李北进与宝利德也很好地进行过沟通。

  车子出了布尔干县城向东,大约一个小时半的样子就到了阿尔丹的家。

  阿尔丹是个大约四十到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听到汽车的声音,就从蒙古包中走了出来,迎接大家。

  迎接大家的,除了阿尔丹,还有阿尔丹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以及二条看家狗。

  阿尔丹请大家进蒙古包休息。

  按李北进等人的事前约定,老荣走在最前面,李北进其次,金东壁第三,华清渠最后,这是附合蒙古人尊敬年老年长的习俗,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

  进了蒙古包,还是老荣居中,向西依次是李北进和金东辟,华清渠在老荣的东边坐下。

  因为是中午行路,所以大家都很热,进了蒙古包,立刻舒服多了。

  女主人上奶茶的时候,李北进对宝利德说:“你去车上把我们带的西瓜搬两个大的下来。”

  奶茶真的很好。

  很多到蒙古旅游的人,都说喝不惯蒙古的奶茶,李北进几个人却都是没有一点不习惯,连华清渠都说,比那些珍珠奶茶要好喝多了。

  西瓜搬进来了,宝利德用蒙古语对阿尔丹说,这是李北进等人送给阿尔丹家的。

  阿尔丹知道西瓜很珍贵,不是价值,而是从中国进来,很不容易,就让妻子去开。

  宝利德说,现在西瓜很热,最好能用凉水冰一下才好吃。

  听了这话,阿尔丹就让他的儿子去把西瓜送到蒙古包不远处的河里就冰一下。

  华清渠来的时候就看到了那条小河,就主动地也要去,于是跟着司机、阿尔丹的两儿子、女儿一起去小河边。

  小河离蒙古大约有150米左右,宽不过2、3米,1米来深,不过非常的清澈,水流也不很急。

  阿尔丹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乌力吉*,二十出头,长得膀大腰圆,在科布多的一所旅游学校读书,马上就要毕业了,小儿子嘎拉扎布刚初中毕业,他的理想是上兽医学院,当一个兽医,女儿蒙恭丝姿格读的师范学校,毕业后会去当一名老师。

  乌力吉*和阿拉坦巴根把西瓜连同装西瓜的丝网一起固定在小河里。

  华清渠本想下到小河里,可是想到老荣说的蒙古人大都有河流崇拜,所以就止住这个念头,只是把手放下了水里,这一放,让她冷得打了个寒颤。

  因为语言不通,蒙恭丝姿格就微笑着向她摇了摇头,那意思,可能是说不能下去。

  水是阿尔泰山上下来的,冰雪融水。

  华清渠不甘心无法与蒙恭丝姿格沟通,就试着用英语问:“CanyouspeakEnglish?”

  蒙恭丝姿格微笑着点头:“YES,ICAN!”

  这让华清渠一下子兴奋起来,抱着蒙恭丝姿格的脸就亲了一下。

  两个姑娘一下手牵手就在草地上跑了起来。

  在阿尔丹的蒙古包里,阿尔丹从蒙古袍的怀中把自己的鼻烟壶掏出来,又手递给老荣。宝利德知道,这已经是老朋友间的做法了,他知道阿尔丹已经从内心里接受了这几位中国的客人,宝利德也很开心起来。

  鼻烟壶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当然是用来装鼻烟的。

  鼻烟是蒙古人常用的东西,粉末状。

  老荣来之前对蒙古的各种习俗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看到阿尔丹递过来,也双手接过来,用指甲挑少许放到自己的鼻孔下,用力吸进去,立刻感到头脑清醒多了。

  老荣并没有立刻把鼻烟壶还给阿尔丹,而是是认真的进行了欣赏。

  这是一个蓝青花的鼻烟壶,做工很是考究,因为长时间地把玩,瓷体通体圆润。再一看壶底,有“明成化”的字样。

  老荣示意李北进,李北进认真地看了一下,说:“应该是真的。”

  老荣把鼻烟壶还给阿尔丹,对宝利德说:“请你告诉阿尔丹,这个鼻烟壶,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古董,拍卖会上,目前应该可以卖到上万美元了。最好收藏起来,不要再日常使用了。”

  宝利德听后,一脸的兴奋地告诉了阿尔丹。

  阿尔丹却是脸色平静,对老荣说:“会收藏起来,但不会卖,因为是祖上传下来的。”

  说了一会儿话,阿尔丹要宝利德告诉李北进等人,请他们在蒙古包里休息,自己要到外面再搭建一个蒙古包。

  李北进一听,当即表示要与阿尔丹一起搭蒙古包。

  在蒙古包的外面不远的地上,已经堆放了一些搭蒙古的材料。

  有些材料,却还在勒勒车上。

  所谓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蒙古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

  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

  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又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原来阿尔丹一家,也是昨天刚转场到这个地方来的。

  勒勒车是蒙古人生活中和蒙古包、游牧生活同在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家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利德说,对蒙古族来说,勒勒车就是家车(有车就有家,有家就有车),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频繁搬迁,家车一走家便连根拔了。游牧人坛坛罐罐不多,有些东西平时装在衣箱里,衣箱放在车上,从来都不卸下来,这就是平时的库房。

  勒勒车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勒勒车不同用途还有许多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和装食物的车共同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佛龛、香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车上的大扁圆桶能盛十几担水),柴薪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

  蒙古人在搬迁时,遇上水草丰美的地方,顺便也捡些柴火,遇不上或者刮风下雨就用车上的柴火。柴薪车上周围四快板子是活的,朝上往下捆成没盖的箱子。

  带车棚的勒勒车称为篷车,它可单独使用,篷车装饰的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迁徙途中,人们可在篷车里面睡觉。

  勒勒车队的最后三辆车是专门用来拉蒙古包的。

  有的人家东西很多,就有闲物车。另外,还有空车,上面啥也不放,以备不时之需。

  李北进对于勒勒车也是产生了兴趣,原来一辆小小的勒勒车,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宝利德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皮卡等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草原上的勒勒车是越来越少了。

  看见阿尔丹与李北进等人从蒙古包里面出来要搭建新的蒙古包,乌力吉*和司机阿拉坦巴根也跑过来帮忙。

  大家先把东西从勒勒车全部搬下来,分门别类地放好,然后就开始动手搭蒙古包了。

  因为阿尔丹家的人口多,今天建的这个蒙古包是一个大的蒙古包,也是家里的主包,昨天建的是一个小包,是为了让女儿住的。

  宝利德说,以前蒙古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蒙古包,一方面是牧民家里贫困,建不起两个包,另一面也是因为大家住在一外包里,觉得更象是一家人,热闹。

  从90年民主改革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改变,于是一般家庭都会搭两个蒙古包,平时成年的儿女分开住,有客人来时,也可以让客人住单独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大小,是由按哈那多少来区分的。

  哈那是蒙古语,意思是蒙古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称为一个哈那。有十二个、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牧民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

  宝利德说,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红毡顶、毡顶扶柄、扣绳、毡顶、细绳、捆绳、毡墙、带子、门、门帘等。

  顶用扎有云头图案的毡子装饰。

  蒙古包的门,冬季作双重。里门对开,称为风门;外门一扇,在右侧安扭,叫封闭门。门帘分两种,一种是毡子做的,上有精制装饰图案,是冬季用的,另一种芦苇或柳条做的,夏季使用。

  蒙古包内常用物品,有墙帷子,从西墙顺着北墙到东墙围起来,颜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种色布。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10来个人。

  阿尔丹先在在草地上简单地画了一个园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是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的)架好。

  李北进、金东壁对这些东西又好奇又有兴致,干得十分出力,老荣力气弱了,但也在边上帮忙。

  华清渠帮不上忙,就在一边不停地拍照,摄影。

  架好了哈纳,乌力吉*圆的木顶子站在中间,这也是蒙古包的一个主要结构了。

  阿尔丹、李北进他们用三根立木把这个园顶子支起来,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和圆顶子接在一起绑架好。

  之后阿尔丹就开始把篱笆和小门用绳索捆扎起来,其余的人都跟着哈斯用绳索捆扎篱笆。

  捆扎篱笆显然是一个技术活,阿尔丹捆扎起来很简单又快,可是金东壁却是怎么也不对,急得头上都出了汗,再一看李北进,却是又快又好,不由得心中是大为佩服。

  之后是调整蒙古包的骨架,协调了,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了。

  阿尔丹家的新的蒙古包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因为大家一起动手搭了一个蒙古包,都很有成就感,与阿尔丹一家的感情,也更融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