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远和李奕这两个小孩子是安定下来了,但是李大山却一直在回想自己前几天看到的日新村的衰败情景。他的老家东风村在定远山脚下,冬季严寒和烈风的影响还不是那么严重,而且水汽的蒸发也相对小一些,农业生产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是日新村的自然条件却要恶劣得多,天旱少雨,一年难有个好收成,冬季大风夹着冰雪,往往造成牧区牲口的大量死亡,就是人因为天气原因而病死的也不在少数。李志远的爸爸和爷爷的病情,其实都跟恶劣的气候有关。 虽然常人都说寒冷刺骨的冬季造就了北方人坚强忍耐的性格,但是当忍耐成为一种习惯,并因生活困苦而逐渐转变成绝望之时,展现在外人面前的就是失落、呆滞的村民面孔。李大山以前和这些人没有交集,但是现在他就生活在离日新村等贫穷落后的牧区几公里远的地方,自己的八鲤农场各项事业正在大步前进,发展趋势令人欣喜,但是那些牧民面对************,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一年的劳作下来,甚至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万一有人生病,更是雪上加霜,难以翻身了。 不管怎样,李大山想帮帮这些人。但是周围的牧民并不适合在自己的农场上班,一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达到李大山的工作要求,二是这些牧民大多担心离家外出工作后,家里的牲口和老幼没有人照看,不愿意外出打工。怎样帮助这些人呢?李大山的心里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这天,他又想了许久,但是仍然没有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只好请教家里的两位老人(刘阿姨不算老人,这是农场的人公认了的)。把黄教授和爷爷请到自己的房间里,李大山接着把自己的困惑说了出来:“两位爷爷,我最近一直在考虑帮帮志远他们村的乡亲,但是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你们经验多,见识也广,给我出出主意。” 听了这话,两位老人都很欣慰。李大山的品性他们是知道的,诚实能干,乐于助人,对他希望帮助贫穷牧民的想法感到很正常。想了一下,黄教授开口问道:“大山,你现在能想到那些点子呢?” “我觉得吧,要么请些人来农场做工挣钱,要么交给他们养殖技术和种畜。请人做工是好,不过我只能请很少的人,而且他们愿不愿来还是个问题。而日新村那边也很缺水,牧草长得很差,就是交给他们先进的养殖技术怕是也难养出好牲口。”李大山最近想了很多,对此是娓娓道来。 “嗯。确实就像你想到的一样。请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光是草原市的贫困牧民就不止十万,你一个人能雇佣得了吗?而且牧民乡土观念重,一般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的。就近请几个人还可以,远了的怕是不会愿意来。”黄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对本省牧区的情况知道得比较清楚。 这时李全学老人也放下烟袋,开口说道:“还有啊,大山。你想帮助他人是好事情,我不阻止你。但是你可要注意,不要养肥了白眼狼啊!”李全学这话是指李大山帮东风村的老百姓修了鱼塘,后来李大山被逼,农场转卖,反而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件事。 黄教授接着说道:“老哥这话说得对。农村人看重眼前利益,虽然这种缺陷多是因为经济困难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对于帮助他们的人,在接收物资和钱财的时候,还能心存感谢。但是这种方式没有改变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旦没有人去送物送钱,他们还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去。古语云:救急不救贫。对那些贫困的农民,一年给他送上几百元,不能改变其贫困的处境。就是改送母鸡或母猪,好让他们靠养殖赚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观念的影响,结果没几天,这生仔的“小银行”都被他们宰了吃了。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现在扶贫最难办的地方。” 李大山也明白,要改变牧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帮助牧区农民脱贫致富,靠送物送钱送技术这种低级层面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的。你送的再多,也架不住大量贫困人群的日嚼夜用。难道自己真的找不到好的办法来帮助他们吗?李大山想得眉头紧锁。 黄教授见他更加困惑了,说道:“坐在家里是想不出办法来的。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段时间来八鲤农场参观的种养殖大户可不少,大山你不如到他们的养殖场去看看,听听他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就是了解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你也可以仔细打听他们起家的过程。我想,这些养殖户以前大多也是普通人,只是机缘巧合之下,顺势做大做强了而已。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你正在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李大山听了,一拍大腿,站起身说道:“对呀!我怎么这么笨呢?前前后后来了三十多个种养殖大户。他们不就是现成的考察学习对象吗?我只要好好了解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把这些东西总结提炼一番,肯定这些方法对日新村的牧民同样有用。”暂时找到了应对之法,李大山也开心了不少。 说道考察,李大山又犯难了:来过的人不少,具体去哪家比较好呢?最后,李大山决定从去最先来八鲤农场参观的张大恒、刘福、刘善成三家,看看能不能找到了好办法。张大恒、刘福、刘善成都是罗平区的养殖大户,上次来参观的时候据当地领导介绍,养殖规模都在三千头以上。李大山按照以前留下的联系方式给他们三人打了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意思,结果对方非常热情的答应了李大山的参观请求。 张大恒、刘福、刘善成的养殖场,就在罗平区的阳平镇,离八鲤农场并不远。留下爷爷照看家里的孩子和各种动物,李大山带着黄教授、李贺、李春花首先来到张大恒的rou牛养殖场,这时张大恒已经在大门外等候了。 双方二度会面,都非常高兴。李大山笑着对刘大恒说道:“刘大哥,我这次来,是参观学习你的先进经验的。你可千万不要藏私哦!” 刘大恒见识过李大山的大手笔,对他办农场的本事比较服气,接着话茬答道:“大山老弟,你可别这么说。我到你的农场参观一次,可谓收获良多。现在正打算对养殖场进行改造升级呢,你可多提宝贵意见。我这里也就是小打小闹,哪有什么经验可谈。你问什么,我就答什么!” 随后,李大山等人在刘大恒的陪同下,仔细的参观了他的rou牛养殖场。刘大恒的养殖场也就是中规中矩的模式,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粪尿污水处理区、病畜隔离区,分布的非常合理,请的几十个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不过这种栓系饲养是李大山所不喜的,他只是稍稍询问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参观完后,李大山问刘大恒:“刘大哥,我看你不像本地农民,你是怎么想起搞养殖业的呢?” 刘大恒听了一愣,也不隐瞒:“呵呵,大山兄弟,你可真厉害。我长期和牲口打交道,说话、做事已经和当地农民差不多了,结果还是被你看出来。我其实早年是罗平区畜牧局的副局长,嫌在机关里面太清闲,就辞职下海,自己搞起了养殖。这一晃,已经是八年多了。” 听了这话,李大山不知道怎么答话。这官员下海经商,各种优势多得很,自己学习起来效果不大。见自己要问的东西差不多都问到了,李大山也就表示告辞。谁知道刘大恒早就准备了午宴,任凭李大山怎么推托,刘大恒都不放手,而且时间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最后李大山等人只好留下来用了午餐。 喝了酒,吃了饭,大家的感情更深了一步,李大山等人也在刘大恒的挥手告别中,驾车离去。坐在车上,李大山因为没有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而闷闷不乐,黄教授在旁笑而不言,李大山感到很奇怪,问道:“黄爷爷,难道刘大恒这里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吗?” 黄教授答道:“万事万物都有他的生存之道。刘大恒做起这么大的养殖场,怎么可能没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呢?” “哦??”大家听了这话,都来了兴趣。 黄教授见大家的兴趣都上来了,也不卖关子了:“你们想想,他一个政府官员,即便是懂得养殖技术,但是没有钱,怕是什么也干不成!” “黄爷爷,你是说,贷款?!”李春花对钱最敏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 “还是春花最聪明!”黄教授马上表扬道。 “我也明白了!”李大山和李贺同时想通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黄教授顺势给他们讲解:“明白就好。这刘大恒以前不过一个副科级领导干部,不可能有多少私人资产。要在八年时间里办起这么大的养殖场,只有靠贷款!贷款到位后,依据他已有的养殖经验,他的养殖规模一下子就上去了。效益也就在这样的规模中得到了有效放大,而且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其实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有比较好的养殖技术,但是没有资金支持,只能养个几十几百头牲口,勉强糊口而已。等到十几年他的规模大点后,人家依靠资金优势早就占领市场了。” 顿了顿,黄教授接着说道:“你们好好想想,这刘大恒待人多么客气,我们不过是一面之缘,都留下来好酒好菜的招待,要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来了,他还不得拿出高档几倍十几倍的菜肴来招待?!他的各种人际关系应该就是在这种刻意培育下建立起来的。你们以后自己办事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贷款给那些牧民吗?我们没有这个资格呀!”李春花听了,急着问道。 “日新村的自然条件不行,就是贷款也没有办法发展起来。具体该怎么办,我们还要多听多问,说不定办法就出来了。”黄教授心里也没有准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