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初学盗墓 > 第165章 三十几度的斜角丘坡

第165章 三十几度的斜角丘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众人心头慌乱,我的心头也是凌乱不堪。苦闷着脸,向众人劝说道:“杨大哥,要么你们在此休息,我上到那处沙丘上去看看四周?看看有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

“也行,你去吧,”已无计可施的杨大京轻轻的嘟哝了一句,他的心头顿时有些不好受。或许我的提意,正合他意。只是眼前这高大宽阔的沙丘,想要轻松越过,绝不是件简单之事。

“进宝,要小心,”梦丽的心情顿时紧张了起来,似乎是比罗圆圆还紧张。将她专用喝水的瓶子递给我,嘱咐道:“不急着急去急回,我们可以在此多休息一多。”

见梦丽这模样,我心中也是酸痛。还没来得及说话。只见杨大京绝望的眼神道:“不行,这种短时间的休息,不能坐下来,必需以运动的方式休息。一但坐下去,在想站起来走路,那是要命的事。”

我脑子里乱糟糟的,单枪匹马一个人向沙丘顶处走去。这一次我是吸取上次直下沙丘的危险教训,彩用倾斜向上的走法。

形成沙丘最简单的方式是:一个障碍物,如石头、植物,阻止了气流,使沙子在顺风一侧堆积起来。沙丘逐渐增大,对风携带的沙所起的阻挡作用就更大,在下风隐蔽处截住跳跃的沙粒。沙丘增大后,开始顺风缓慢移动,呈更不对称的形状。沙丘对气流的干扰越来越大。这时在沙丘向风的一面风速加大,跳跃沙粒被吹动向上,并越过丘峰,下落到下风丘坡的上部,造成比较陡峭的滑面。沙丘沙粒的直径往往小于一毫米,可使沙粒停住的休止角约为35度。当滑面更为陡峭的上段达到或超过这个角度时,丘坡变得不再稳定。沙子最终滑下滑面,于是沙丘便向前推进。这就是沙丘会移动的原因。由障碍物导致形成沙丘的看法不能解释沙丘如何在平滑、水平的表面上形成,并构成由许多大小形状相等的沙堆组成的沙海。

别小看这丘坡三十几度的斜角,攀登起来比六十几度的土坡要困难的多。生怕哪脚沒落好,又要像杨大京那样,来个几十米的大滚翻。上了一小半沙丘的我心急如焚,越向上,流沙又松软。我双脚想蹬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但是流沙实在太滑,每次只踩上几秒就滑下来,人根本无法借力。上一步,退半步,天黑时能不能爬上顶,开始在我脑海里打问号了。

此时我的位置是处于沙坡中间,踩一脚就会形成下滑的一片流沙。若是脚随流沙而下,相信根本就没地方可跑。若是此时出现一场沙尘暴,相信能把我轻而易举地卷到天上去。但是到了这种上也难,下也难的生死关头,人类总是会出于本能的要做最后一次挣扎。

我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又上了大概有五六十米的地方。这时突然回过身去看杨大京他们时,他们的身影就如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也就在这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在自然中是多么的渺小。

空中席卷而来的热浪已至,我不得多想,酷热的大漠里,只知喝水,不知排尿。还没上到沙丘顶的我,已经将随身那瓶水喝个底朝上了。梦丽递给我的那瓶水沒敢动,谁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最需要喝水的时候。

约摸一个半小时之后,我终于到达了要去的沙丘上。远处的轮廓,那么这时还可以辨认出来。看起来,仿佛空气中充满了烟尘。天空微微发白,黄色的太阳周围现出晕圈。

沙丘上,一处倒坍塌的残垣破壁,透露着一种残缺破败的美感。从坍塌的残垣破壁来看,应是一处烽火台的建筑物。干枯的骨骸,四处可见。

附近还有一棵枯死的千年老树,看上去使人觉得十分奇怪,怪就怪在这树与周围的环境并不协调。

此时的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欣赏周围的美景。我已经悄悄地望了望四周的天空,隐隐约约地观察到这里有一股飘渺的紫气,我就感觉到了这里不同寻常,但当时我也不敢确定。

半截子残垣破壁之内空空如也,没有任何的物品,就连搜索都不需要,一目了然。中间横放几张红石的石床,石床上几具尸骨的骨头棒子,颅骨明显有别于汉族人,头颅眼窝呈方形,眉骨凸出。

半截子烽火台下有一间有顶有门窗,却无门槛的土屋子,屋子里因长期无人居住,空间让黄沙填满的也就剩下一米的样子,显然这一米高的空间,也是有人掏出来的。暂做遮风挡雨避阳的休息室,还是可以的。

一个人在此呆久了,还是挺可怕的。回到沙丘峰边的我,向下招呼着众人上来。站在此处沿着脚下沙峰向两侧看去,这才弄明白了课本上那点有关沙丘形成的真正原因。

原来是沙堆顶上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

下面的杨大京他们也算聪明,爬坡的三人将随身行李全部放在拖拉车上空手而上,只是长长的沙坡上留下一串拖拉车与他们之间的绳索。

三人顺着我上坡的脚印爬起沙坡,似乎是比一人好的多。前面人踩下的流沙,经后人的碾压,增加了脚下的面积。相对来说,比独自一人要好的多。

三人上来后,就是我将拖拉车上拉的时间。好在他们三人都很自觉,沒有让我失望的齐心协力将沉重的拖拉车。说实在的,这么一车物品,即便我一个人能拉上来,也绝不是件容易之事。在用尽了近二十分钟后,众人才将拖拉车拉至沙丘顶。

甩了甩胳膊有点发酸的梦丽,这才恢复了些神采,神色有些复杂的看着四周,最后将目光质疑在半截子建筑物上,嘟起了嘴儿对我道:“这是什么地方?”

我哪里看不出她的表情。遂露一脸悲哀沉痛的表情,悲愤莫名道:“鬼才知道。”

“你进去过吗?”困意上来的梦丽,感觉脑海里似乎就像是有个意识在牵引自己一样,只知道想走去的感觉。却强颜欢笑道:“那里面有什么?”

我见她说的一本正经,顿觉没了趣味。皱着眉头直摇头:“进去过了,什么也沒有。好像是早先黄沙填满的屋子,后来人又将它挖开,做为一个临时的休息场所。”

一听说是个临时的休息场所,罗圆圆脑子里了也不需要找到另一条可以证实这里概况的推断。嘴角洋溢上了一抹轻笑道:“这半截子建设物,应该是一个古烽火台?”

“我也这么想……”

罗圆圆眯着眼睛,像似欣赏我的判断道:“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

梦丽脸色微沉,但很快又露出了宽容而柔和的眼神道:“罗姐,烽火,也叫烽燧吧?我听说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是这样,”罗圆圆点点头,烽火台是华夏大地人人知晓的古代建筑。还有得着这样问吗?想到这,俏生生的横了她一眼道:“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