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城是平昌郡的首府,其城池的规模很大,可是与中原的其它城池一样,长年的战乱再经过这一阵子的种族屠杀,城内人口不多。 刘彦攻伐平昌只有一个理由,这是一座由羯族人占据的城池,在满是讨伐残暴羯人的呼声中,攻击平昌占了道义,同时不会太刺激青州的世家宗族。 博阳是小城,不适合作为基业,若是强行开发,先不谈刘彦有没有那个实力,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只能暂驻。想要有所作为必需占领一座已经被开发妥善的大城,平昌城符合刘彦所需要的条件,周围皆是平整地面利于开垦,拥有足够的土地分发给收拢来的流民。 华夏民族对土地的渴望从来没有断绝过,万金不如百亩田的思想深入人心,自古以来土地一直是激发矛盾的关键,只要在土地上执行的策略没有出现偏差,吸引人口是最简单的。有人耕作就意味着有产出提供军队作战,人口充足就等于拥有足够的兵源。 以刘彦的身份注定无法去争取世家宗族的支持,只有将目光放在最基层的庶民身上,没有什么比分发土地更能够快速快速人口。人口是发展的关键,有能力没劳力,一切皆是枉然。 想要达成以上战略目标平昌城必需拿下,现在平昌派出交涉官员,刘彦倒是很想听听他们有什么目的。 刘彦原以为来人会是白种羯人,等待使者进账后一看,来的竟是一个穿戴儒生衣冠的少年郎? 若是其他人保准会发怒,以为派出少年是在侮辱,刘彦却根本不在意,没等少年按照规矩行礼:“汉人?” 少年没有一点拘束:“只要读书人便能穿戴儒冠,在下是氐人。” 刘彦恍然,似乎是有哪个至圣先师说过,接受教化便是化胡为汉的证明,而读书人穿戴儒冠确实没什么值得好惊讶的。他看着没有一点紧张,甚至表现得大大咧咧的少年,示意落座并让人送上茶水,心里猜测平昌派出这么个人是什么意思。 “既然将军礼待史家……”少年拖了一个尾音,石破惊天:“史家便把平昌城送予将军?” 帐内诸将一片愕然,刘彦也是一怔,上上下下瞧了有一会,不接茬反而问:“你叫什么名字?” “史文通。”他有点狡猾地补充:“平昌右衔领将军便是家父。” 没有被斥出帐外的赵松眼皮子眨了眨,没等他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笑得狡猾的少年又说了一句“将军麾下校尉史辩是家叔。”把这位没回过神来的赵特使差点晕眩,看刘彦的脸色彻底变了,随即恍然刘彦凭什么大摇大摆的来攻打平昌,原来是有内应! 天地良心啊,刘彦就算想策反平昌守将也没有那个时间,他之前部署的攻取平昌的策略没有提到过有内应,这也是为什么帐内诸将一片愕然的原因。 这时,刘彦乍听之下非但没有喜悦反而皱眉。他麾下的辅兵之中是有一名叫作史辩的氐人校尉,可是史辩之前并没有透露过相关信息,哪怕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惊喜”是真的,这也并不全然是一件好事…… 史文通没有捕捉到刘彦刚才一闪的皱眉姿态,他见其没有反应,按照事先的腹稿:“冉逆起兵反叛伊始,中原汉军排除异己不分青红皂白残杀异族。唯将军帐下不缺胡将,由此可见将军有容人之量。” 那边,赵松在末座听见“冉逆”两字差点跳起来,忍了忍专注地看着刘彦,看会是怎么样的反应。 凭空出了一个内应,刘彦自顾思考哪会专心听是在讲些什么。招募氐人、羌人是无心之举,他那是真正算得上是无人可用,情非得已罢了,哪是什么容人之量? 成军时间短,再怎么整顿刘彦也不会清楚麾下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人物,其中有其他势力的亲族在红巾军并不让人意外。危机感驱使他不得不想“今天平昌城有内应,它日自己军中何尝不会出现敌人的一个内应?”,有意招来史辩,现在却不是好时机。 那边,史文通仍然在口若悬河,最后以一句:“……自古,无广大心胸者不足以成事,将军以为然否?” 见其铺垫了那么久,必然不会只是那么简单,刘彦颔首说了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主动谈及怎么献出平昌城的事情,借口有军机要务让人带史文通下去歇息,“将史辩寻来!” 帐内诸将一片喜色,他们原本对攻打平昌并没有足够的信心,见自家主公在平昌安排内应,显然是早有安排,刹那间再无忧虑。 刘彦说了句,“你们也退下。”,诸将应“喏”喜滋滋的离去。他看向赵松,“你都听见了?” 赵松现在还拿捏不定,他本不想答,一旦有答必问,那么就是表态愿意投靠,在刘彦炯炯的逼视下,应了句“自然。”,再也不肯说话。 平白出现变数,刘彦也没想从赵松这里确定什么,刚才那一句以其说是在问还不如说是无意识的作为。他站起来走到舆图前方,定定地扫视平昌与章丘周边的地势,一时间心里有些犹豫不决。 史辩很快到来,他似乎来前已经知道发生什么事,一进帐马上单膝跪地:“羯人已经无法挽回局势,以其与羯人陪葬,不如协助主公共成大事。卑下只是粗略向家兄一提,本想等有结果再禀告主公……” 刘彦挥手打断,“你们怎么联络?” 史辩惶恐地掏出一叠书信,“请主公过目!” 刘彦接过之后粗略看了几封,眼角仔细观察史辩,见其惶恐神色并不作伪,猜测史家这么做也是仓促而为,不然家族有决断后不该是以这种形势“突袭”。他想:“平昌城内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