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跑和晨读过后,就是去学校食堂吃早饭。 而食堂当时的艰苦环境是现在的学生们所绝难预料到的。现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学校食堂,都是那么高大宽敞明亮,一排排整齐的座椅,卖菜卖饭的窗口一排,根本不用拿自己的餐具,只用学校提供的快餐盘就可以了。 但在二十世纪九零年代中叶的东海县中,这种情景也是当时不可想象的。 陆长风这一级学生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在他入校之前,学校的平房食堂破料不堪,根本没法在里面吃饭,只得端得饭缸子在外面站着或蹲着吃。 平时还无所谓,如果到了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惨了,外面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了,只得跑回宿舍或者教室里去吃。 终于有好心人士联合电视台对学生的食堂情况拍了一部专题片。这部专题片自然不是宣讲食堂的各种好,而是各种差。为什么宣讲这些东西呢? 因为那时候经济不发达,各项资金都紧张,教育本来就紧张的经费有时候还经常被扫地用、被克扣,在那种情况下,是无法靠教育自身资金建设新食堂的。 那靠什么方法?只能靠社会捐助。 当电视专题片在县里的电视台播出时,几乎全县的人们都被感动了。尤其是其中的几个镜头,大雪纷飞的日子,那么多学生蹲在雪地里吃饭,满头满身都是飘落的雪花,让谁看了都无不动容! 就这样,募捐的通知发出来以后,全县的人们都积极捐款,终于凑足了资金,建设了一座外观看上去还比较气派的大食堂。 盖完这座食堂后,资金就已经很紧张了,在添置了必要的厨房用品,以及墙角放学生餐具的橱柜之后,已经没有多少资金了。 所以,大食堂从外面看就是一个大方盒子,进了里面空空当当,就是一所空房子,没有任何供就餐使用的桌椅。 没有桌椅,那怎么就餐呢? 办法肯定有的是了。 那个时候,因为吃食堂的学生人多,一个人打菜吃不了太浪费,就几个人自由组合合伙,每个人交一定的菜金,然后分工负责,有人负责去买馒头,有人负责去打菜,有人负责去打开水,有人负责占摊子,这样齐备以后,大家都蹲在地上,围成一个群,吃中间几个快餐杯里的菜。 这是大部分男生的基本做法。 而女生也有聚在一起蹲着吃的,不过大部分都是将快餐杯放在在墙边的橱柜上,在那里站着吃。 那个时候的菜,当然都是大锅菜了,什么水煮白菜、水煮萝卜之类的,上面看似油很多,其实菜根本不是炒的,而是煮熟的,几乎没有加什么油煮,而是在快出锅的时候,滴上几滴香油,整个锅里都看着油乎乎的。其实是只见油星,不见油味。 更有高明的大师傅,一口大锅里只磕一个鸡蛋,保证你满锅里看着都是飘着的鸡蛋花。其技术可以和现在高校里的奇葩菜一拼了,比如桃子烧豆腐、南瓜炒猪肝、生菜炒青菜、月饼炒辣椒、西瓜炒冬瓜。 因为学校食堂的菜不怎么好吃,只能管饱,很多学生都选择从自己家带点咸菜过来,尤其是秋冬的时候,带一点西瓜豇豆、雪菜、酱大头过来,能充当几顿是几顿。盛咸菜的容器一般都是玻璃瓶。 这些正在读高中的男生女生都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老吃食堂这些乏味的饭菜就不知味了,有时候就去校门口的小吃摊上去打打牙祭,开开荤,或者趁周末的时候回家里改善一下伙食。 学校食堂虽然平时的饭菜只能充饥,但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偶尔也会改善一下伙食,以示慈悲胸怀。 这是吃的方面条件很差。其它方面也不怎么样。 包括洗澡洗衣服,那个时候都是个问题。 那时东海县中是没有澡堂的,夏天还好说,在洗涮间里冲冲凉就可以了。但到了冬天,洗澡就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这是在北方,寒冷天气让人只能跑到大街上的澡堂子里去洗澡。一次洗澡费赶上几顿饭钱了。 为了节省钱和节约时间,平时只能是先勤洗一下头,到了身上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再去洗澡,一个月还不一定洗一次澡。 还有洗衣服,也只能是自己洗。一到冬天洗衣服的时候,都要冒着很大的勇气才能够让自己下得了手去。洗完衣服,一双手都快要冻僵了。 这些现在看起来虽然艰苦的生活条件,包括住宿、吃饭等其它情况,现在看起来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确就是那样的一种情况,因为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也觉不出什么没法撑过去的想法。 多年后的陆长风想,如果让他再重来一遍的话,他不知道他自己能否还受得了那种苦。 但在当时,陆长风对这些艰苦的条件已经习惯了,这些艰苦的环境又算得了什么呢,许多名人名家不都是从逆境中奋起,与命运抗争而成为一代伟人的吗? 姬发被囚而著《周易》,屈原被逐而赋《离sao》,左丘失明而成《春秋》,子长受刑而编《史记》,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名单无法一一列举。 这千百万伟人成材的事实告诉陆长风,逆境,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去对待它。只有奋斗,矢志不移,众志成城,才能成功。 和陆长风在一起吃饭的也有好几个人,包括齐人和、赵昆仑等人。相对固定,其它的有依宿舍在一伙合伙的,有依乡镇在一起合伙的,反正有时候也偶有微调。 虽然食堂的状况不是很好,但能够填得饱肚子,众学生们就已经心满意足啦。 食堂是给学生提供物质食粮的地方,教室是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唯有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吧。 对于今后想要达成的梦想,这点艰苦真的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