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三二四、莫谓求名沽世誉

三二四、莫谓求名沽世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直在边上默默无声的夏元瑮,此时放下茶杯说道:“两年增选一次?而且没有名额限制?这不大好吧!”

“为什么这么说?”李复几反问道

夏元瑮道:“虽然中国本土在明清以前也有科学技术萌芽,毕竟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中西交通之后,欧洲几何学天文学等渐次传入中国,才使得中国士大夫知道经世之外尚有此等格物致知之学但当时士大夫以八股为进身之阶,除高头讲章之外束书不观,风气使然,科学技术依旧沦为杂学小技,不为学者所重直到道光年间,国门为西洋坚船利炮所破,部分明智之士渐渐意识到西洋科学技术的厉害,积极向欧美各国取法以求自强但当时所寻求的主要是造船造炮技术,国人并不关心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情况真正得以改观要到光绪前后最初的尝试是同治末年陆续派遣四批留美幼童,目的是想让这些儿童从小开始接受西方的正规教育,通过十五年的培养能够娴熟外务精通技术等,成为外务人员或工程师这里面便包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系统学习只可惜计划中途夭折,留美幼童被全部召回,让中国士子再次与科学技术失之交臂“”

“第二次尝试是维新变法时期,不仅晓谕在全国成立各类中小学堂,还在京城创设了近代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里面设有算学农学矿学格致学地理学工程学等课程这标志着科学技术正式为国家和士子所认可当是孙先生就在大学堂弘文励教,并陆续发表多篇重要论文,揭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幕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孙先生还编纂了全套中小学教科书以及多种大学读本,使得中国学生终于可以系统学习到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

“就算不提戊戌政变到庚子国变之间的变故,满打满算,科学技术进入我国大学课程才不到十五年!这十五年间,总共才毕业多少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学习科学技术的?学习科学技术的又有多少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这些年来,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年青人出洋留学,近则日本远则欧美,不说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单说正规大学毕业的学习科学技术的学子又有几人?

“孙先生成立中华科学院并遴选院士本意是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予以褒奖,可谓用心良苦!可是现在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普遍水平低下水平高者如孙先生孙夫人,乃是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当选院士都绰绰有余而水平低者如夏某只不过是在学校里读了几年书写了几篇不入流的论文而已,尚未踏入学术之门即便如此,夏某在学校也算学有所成何况其他不如夏某之辈?

“中华科学院院士要是按照孙先生孙夫人的标准,即便标准有所降低,只怕全国入选者也不过一手之数;若是降低标准来勉强凑数,只怕入选者在孙先生面前会汗颜无地,更会有损中华科学院的名声既然现在都凑不齐入选人数,为何还要两年增选一次?”

夏元瑮所言极为有理某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或许会奇峰突起但要想提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却很难一蹴而就,这不仅需要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几代人的辛苦努力

比如真实历史中的中央研究院,它成立于92年,在创设之初组织条例里就有选举会员(即后来的院士)的规定,但因为当时国内学术研究基础很差,还没有成熟的学者,只好暂时搁置这一搁置就是十八个春秋,再次动议已经是抗战胜利的94年月,经过分组审查一次普选和四次补熏才终于凑足了一个吉祥的数字:在这首届名中研院院士中,数理组2人生物组25人人文组2人,都是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

有人曾以此来攻击现在院士水平远不及民国,殊不知那人(如果只算自然科学界的话,那就只有5人)是五十年科学教育才积累下来的精英,浓缩的都是精华啊而现在呢,每两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就要进行一次增熏每院增选人数少则0人多则50人,如此一来,名声和影响力难免被摊爆自然难以被世人所周知

李复几道:“依着浮筠贤弟的意思,就是建议中华科学院暂时不评选院士喽?”

夏元瑮点点头:“正是!”

陈传瑚却道:“不妥不妥!正因为我国现在科研工作者水平普遍低下,我们才要设立‘院士’这个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为什么呢?现在学生之所以更多选择法政经济等学科,是因为毕业之后可以做官发财,而学习科学技术呢,只能当老师或者去工厂做工在现今社会,做老师和做工都是没有前途的,他们也在这种环境下只能昏昏噩噩地混日子,浑然忘了读书时候的所学与梦想而设立‘院士’荣誉,则相当于为学习科学技术的青年树立一个奋斗目标,让他们不至于沉沦而且现在正值民国肇始,我们应当趁此良机为后世立下轨范,免得将来积重难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