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大汉之全球攻略 > 【第三十五章 征兵处,汉人武风】

【第三十五章 征兵处,汉人武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汉元1002年,二月二十六日,清明。

还有些寒意的空气,带着丝丝冰冷,直入心扉。春分之后,中原大地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耕作。

说来也怪,自从朝廷通诏全国,西北大月州反了之后,这原本两年不见大雨的贼老天居然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而且一下就没个完,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也下了快要十天,使得田间地头都有些泥泞。

不过这种泥泞却是让大汉子民们欣喜异常的。此时虽然没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但上至朝堂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知道,在春分时节开始的春雨对于一年的收成来说,会有着怎样重大的影响。

所以,虽然淅淅沥沥的雨水始终不断,但却没人任何人露出不满,反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甚至有人在说,西北新州对于老州而言就是一个诅咒,你看它一造反,咱老州就风调雨顺了。这个传言现在仅仅在中原地区传播,随着直道上人来人往的商旅,很快便会传遍全国。

马车行走在往开封方向的直道上,沈云和方誊也望着细微冰凉的小雨,低声谈笑着。行人很多,马车的速度快不起来,一天大概只能走个百八十里。不过他们二人此时都没有什么负担,倒也不急。

※※※※※※※※※※※※※※※※※※※

方仲和方人胥的入伍手续很顺利。淮南侯最终还是没赶回来送儿子参军,而是让人传回消息,让方誊取了户籍证明等物,直接去淮南府郡尉那里就是。

当天去郡尉衙署报道的可不止方仲和方人胥两人,事实上,在每年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会一大早就准备户籍证明,给孩子吃顿饱饱的饭,然后前往郡尉衙署。而如果是佃户的话。还需要地主本人领着庄上所有适龄男子到郡尉衙署报到。

至于行李是不需要的,每个来到郡尉衙署的适龄男子都是一身粗布衣服,哪怕家中有点钱财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子穿的太好。因为帝**队是包食宿衣着的,再好的衣服进了军营也必须丢掉,换上帝国制式军服。

这也是很多贫困家庭热衷于让儿子当兵的原因,一旦当兵。不但每个月有津贴,而且不需要父母再承担孩子的伙食。十八岁的酗子,正是胃口好的时候,“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军营管饭。还发钱,这种好事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求之不得的。这也是当年圣祖皇帝能够快速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百姓可不管谁当皇帝,他们只知道这个刘家皇帝能管自己儿子的饭,让他不至于在这乱世之中饿死,而且就算不幸战死沙场,也不会籍籍无名,府衙会大张旗鼓的送上抚恤和补助。家属还能享受免税和殊荣!

若是立下战功,那更了不得,每个县城都有忠烈祠,立下战功的烈士,由郡守亲自捧灵,入忠烈祠接受香火诡,只要大汉社稷不绝,忠烈祠就永远享受皇家香火!为了这个。平民百姓也会坚决维护刘家皇室的存在!

所以直到现在,不管是富家大户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致拥护刘氏皇族的!这也是刘氏皇族能够屹立五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五百年来,贵族子弟在军功建功立业的虽不泛其人,而从一介草民当上将军的也不少。再加上礼部五百年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十八从军,成了读不起高中大学的贫困子弟的唯一出路!

沈云记得。当天到郡尉衙署报名的适龄男子足有上千!这还仅仅是征兵的第一天,还有些远地方的百姓还没能及时赶来,要知道这春季征兵可是要持续七天的!

整个郡尉衙署附近就跟过节一样热闹。百姓都称这一日为“封侯日”,取“封侯拜将”之意。五百年下来。这一天早就成了百姓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日子,很多百姓也乘着今天人多,会挑出自己的东西来到这里贩卖,有心思玲珑的江湖人,也会在这里摆开架势卖艺,久而久之,“封侯日”成了整个帝国集体欢庆的节日之一,并传诸后世。

当然,帝国一年一般进行两次征兵,春季征兵和秋季征兵,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可能进行临时征兵,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来应征入伍的人数虽然多,帝国因为人口基数的限制,也的确非常缺兵,但征兵却不会滥收,什么人都要。春秋两季征兵的条件不似考军校那么苛刻,但也没那么简单。

首先一条是身体健全,体重不得少于八十斤。这一点对于普通民户当然不是问题,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儿子能养这么大就很不容易,还要让他保持体重就有些困难了。所以一般在儿子十八岁之前,贫困家庭的父母都会将所有好吃的都塞给儿子吃,相对来说,这也是在变相要求父母善待子女。

其次还要求应征者在从军前三年没有入刑记录及染过可能耽误当兵的重病。当然这点就需要邻人作保,或者由地主家出具证明,这也是地主要亲自来的原因之一。

再次,应征者必须没有为恶相邻的不良记录。这点也需要人作保。这为恶相邻包括偷鸡摸狗,敲寡妇门,挖绝户坟之类的。这也是帝国在变相规范底层百姓的生活纪律。

最后,应征者必须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这点至关重要。不但需要乡邻、地主作保,还要出具当地学校教授或导师的毕业证明。由于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很容易耽误农时,那时候,男子十岁开始就要干蓬了,能帮家里不少忙呢!所以在圣祖初期,很多贫困百姓虽明知学校是免费的,但还是不想让子女入学。毕竟中小学虽免费,可不包食宿。征兵条例中加入了这一条,也让那些为了子女能够出人头地的贫困家庭不得不咬牙供养子女上学。五百年下来,教育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春秋季征兵,帝国并没有“独子不得当兵”一说。不过在征兵之时会在军籍上备注上这一条,军中编排军伍时会着重关照这些人,甚至在集训结束后就直接放在一些闲职上待到退伍。这点也让富家大户们对子女参军放心得很。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让独子参军入伍可不是去吃闲饭的,而是希望他们在沙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啊。所以他们一般会央求注册官在军籍上备注一条,不需特别对待。注册官也会遵照其父母的意愿写上。偶尔还能收点红包,算是军中注册官的油水。

方仲和方人胥的军籍注册簿上就写了“不需特别对待”。贵族还是有贵族特权的,虽然来应征的人很多,但因着淮南侯府的关系,方仲和方人胥根本没有在外面排队。而是直接走了后门,办了手续。在库房领了军服后,方仲和方人胥就算入伍了。报名当天即要进入军营接受集训三个月,接着分配军伍,淮南驻军这里只会留下一小部分,大部分应征入伍的男子都会调到别的驻军去。以此来规避一些“某家军”的风险。

而在那场征兵中,唯一让沈云牢记的,是郡尉衙署登记征兵的地点旁,还有一个小房间,房间门口也写着“征兵处”,但却没有一个人去那里排队。沈云当时还想带着方仲他们往那里面走,以为是给贵族子弟准备的特别接待处呢!

幸好还有方誊这个明白人。直接把沈云从门口拉了回来,解释道:“这里是女兵征兵处!你一个大老爷们儿往里面闯什么?”

“啥?女兵?咱帝国还有女兵?”沈云惊得嘴巴老大。这可不是后世讲究妇女解放,现在的女人还将就相夫教子那一套的。

经过方誊的解释,沈云这才知道,帝国的确有女兵征兵处。这是圣祖皇帝立下的规矩,还规定,若家中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者。一样可以遣送适龄女子入伍。同时又规定,如遇特别征兵时期,应征者因故无法应征,亦可遣女子入伍。

沈云立即想到,这是圣祖皇帝为那些想享受兵役免税,又没有儿子的贫困家庭准备的。而后面那个规定,显然是想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所谓特别征兵时期。肯定是帝国常备军团都打光了,必须动用预备役之时。不过真到了两百多万的常备军团都打光的时候,征一堆女兵来干嘛?去战场上搔首弄姿迷惑敌人?

当然,女兵征兵处自设立以来。还从没有遇到过特别征兵时期。女子当兵还真有点耸人听闻,即使五百年过去了,应征的女子还是非常少。更何况,女子入伍的规定比男子入伍的还要苛刻,检查期也更长,即使入伍了女兵也不能担任正面战场的冲锋陷阵,只能在后勤部门做一些细致类的工作。而因为风俗的关系,入伍退役的女兵一般都到了“老姑娘”的年纪,出嫁很不方便,所以五百年来,帝**中常备女兵建制,但人数却是寥寥。据说在圣祖时期曾有过一万两千人的红粉军团,后来逐年递减,现在这个军团还存不存在还两说。

反正沈云在征兵处待了一天,那女兵征兵处还是没开张。

领完军服被褥,沈云和方誊带着方仲、方人胥直接去城外的临时军营。这军营是淮南府乙等军团设立的,每年春秋征兵,淮南府乙等军团都会派第一军团第一师的一部前来协助,包括新兵的集训等等。

沈云还是没能进到军营里一窥究竟,在离军营还有三里左右时,军营就派了军人立下“生死门”。

“生死门”,是由十八个手持长戟战刀队伍组成的门形军阵。所有送亲人入伍的,到了这里就不能再往前了,应征者必须自己进去,然后马上剃发穿上军服,开始集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