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开进生产队院里,从车里下来的是村、公社、县三级领导,分别是王队长,公社的孙主任,还有刘县长。 后边还跟着俩人,看样子是技术人员,瞧得李卫国也一愣一愣的:这吉普车都快赶上大客车能装人了。 连县领导都来了,可见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李卫国想想也就明白,受灾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大馒头屯,沿江的几个公社,一共十几个生产队,庄稼都被水泡上了。 这样也好,他的主意要是成了,能挽回更多的损失,同样也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 王队长也有意抬举李卫国:“刘县长,孙主任,这位就是俺们队的社员李卫国,就是他想出来青储饲料这个主意的。” 刘县长四十多岁的样子,衣着朴素,他十分热情地握住李卫国的手:“李卫国同志,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这次立了大功,帮县里解决了大难题。” 公社的孙主任也拍拍李卫国的肩膀,嘴里赞了一句:“好小子!” 李卫国知道这位孙主任,大名孙洪涛,长了一脸的连毛胡子,脾气爆,性子直,作风硬朗,所以人送绰号“孙大胡子”。 在当地,胡子这个词儿,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周围看热闹的社员也都瞧着眼热:县长啊,这是咱们大馒头屯来过的最大干部了,县长都对李老三赞不绝口,这小子是要发达了。 李卫国则表现得不卑不亢,没有那种老百姓见到当官的,就畏畏缩缩的模样。 事实上,眼下的干部,也没什么官架子。 在礼貌地和领导握手之后,李卫国嘴里也客气着:“县长和主任过誉了,我就是一名普通社员,看到受灾心里也急,正好平时喜欢看看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也喜欢听广播,才知道青储饲料,其实真要是懂行,还得是郑知青。” 李卫国也不贪功,把郑先农也介绍给领导。 因为他知道,这位郑知青可不简单,明年就会考入农大,毕业后进入农科院,致力于种子培育,是大名鼎鼎的农业专家。 “好,年轻人就应该多学习。” 刘县长也不由重新打量一下这个小伙子,从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来看,还真不像是普通的社员。 这时候,老村长也拄着拐,从队部走了出来:“刘县长,孙主任,欢迎欢迎。” 那两位一瞧也不敢怠慢,快步迎过去,抢先跟老村长握手。 虽然他们的行政级别比老村长高,但是对老村长这样的老革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 随后,李卫国和郑先农就引导着领导走走看看。 在下午的时候,他们俩都研究一下午了。 怎么粉碎秸秆,在哪挖窖池,如何密封,郑先农都说得头头是道。 就连后续的利用,李卫国都给出方案:最好是县里扶持这些受灾的大队饲养奶牛。 奶牛食用青储饲料,产奶高,品质好,正好可以为县里的乳品厂提供奶源。 就连县里跟过来的那两位技术员,也只有点头的份儿。 这俩年轻人都是人才啊!刘县长心里暗赞了一句。 “好好好。”孙大胡子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这些天,他天天长在田间地头,看着受灾的庄稼,老上火了,现在总算看到点补救的希望,心里立刻敞亮不少。 剩下的事情,就不归李卫国管了,自然由公社和县里牵头。 看看天都眼擦黑了,李卫国就开口邀请:“刘县长,孙主任,这都到饭点儿了,到我家吃一口吧,没啥好吃的,粗粮大饭,能填饱肚子。” 现在这时候,干部下乡还都吃派饭,老村长也想留领导在屯里吃饭,连忙朝李卫国望去:准备了吗? 李卫国点点头,下午他就告诉大姐了,说要叫郑知青去家里吃饭,叫大姐炖鱼。 老村长于是也出言挽留:“来家里串门,还迈门槛吃一碗呢,总不能空着肚子回去。” 公社的孙主任倒是没啥说,这些日子,他基本上是走到哪吃到哪,随便到社员家里吃一口。 于是他征求一下刘县长的意见,刘县长也点点头,平时下乡,也经常在社员家里吃饭。 李卫国乐呵呵地在前面领路,把客人带到家里。 这阵势把李金梅都给吓了一大跳:家里真没来过这么大的干部呀。 她连忙把客人让进屋,小当家还用饭碗,给大伙倒上茶水。 茶叶是李卫国从县城买回来的,正好用上。 屋里闲聊,外屋地也忙活够呛,王队长的媳妇也过来帮忙,还拿来十多个鸡蛋,以及腌好的咸鸭蛋。 不大一会,饭菜上桌,金灿灿的煎鸡蛋,切成两半的咸鸭蛋,蛋黄红彤彤油汪汪。 这边靠着水,鸭子都散养,常吃鱼虾啥的,所以鸭蛋的品质很高。 另外就是炖的一大茶盘子鱼,一小盆鱼酱,还有不少蘸酱菜,主食是苞米茬子水饭和大饼子。 “嚯,够丰盛的,我兜里的钱,可不够交伙食费。”孙大胡子挺高兴,真要是饭菜太次,他也没脸。 要是他老哥一个倒好说,就算是大葱沾大酱都没事,关键还有县长呢。 李卫国乐呵呵地让客:“大伙都别客气,动筷动筷,这鱼是从江里打上来的,鸡蛋鸭蛋是自家养的,青菜是自家种的,哪样都不用花钱。” 这小子会说话,孙主任心情大好:“老刘,来,尝尝这鱼鲜不鲜。” 李金梅炖鱼的手艺真不错,鱼rou鲜嫩,吃得大伙都连连点头。 这种饭当然没喝酒,众人一边吃一边聊,老村长有意无意的,就夸起李卫国:“国子是真不错,老孙你还不知道吧,上次俺们大馒头屯那个从山洪里救人的,就是他。” “好小子。”孙大胡子又看了李卫国一眼,这事他当然知道,要不是公社其他干部掣肘,就当典型报到县里了。 他也猜出老村长的心思,于是就把情况跟刘县长简单汇报了一下。 “真是个好同志。”刘县长微笑着朝李卫国点了下头,然后继续往嘴里扒拉饭。 这句话,也叫添菜的李金梅,心里又重新燃起希望。 李卫国倒是心态平和,他更清楚当下的局势,就算刘县长想要出头,树立他这个典型,也会遇到很大阻力,所以急不来的。 等吃完饭之后,临走的时候,孙主任还给李卫国家里留了二斤粮票和三块钱。 李金梅说啥也不收,不过老村长说这是规矩,不能破,最后也只好收下。 等送走客人,李卫国帮着大姐收拾碗筷,李金梅刷着碗,忽然抿嘴笑了起来。 “姐,想起啥美事了,你看郑知青咋样?”李卫国笑嘻嘻地问道。 “哪个是郑知青,老三你别瞎说,我是琢磨着,搭上公社孙主任这根线儿,能不能把你调到公社上班,要是那样就好喽。” 刚才那么多人,李金梅都忙活蒙了,这会儿才想明白,自己家的老三现在有本事了,要不要活动活动,万一成了呢? “姐,你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吧。”李卫国算是服了,不过他心里也暗暗决定,争取多给大姐创造点机会,万一成了呢? 姐弟俩在家里关心着彼此,村里各家各户也并不平静。 县长和公社主任去李卫国的家里吃饭,这消息已经传遍了。 前些年,李家因为成分问题,在大馒头屯很不受待见,也就比较正直的王大拿和王队长等少数几家,和老李家保持密切的关系。 可是这些日子,李家的老三忽然开始冒头,这也叫不少人都感觉,好像风头要变了。 最郁闷的当然是赵大江这一派的人,他们可不希望李老三崛起,因为那样的话,他们肯定就没好日子过了。 一顿饭,却惹得小小的山村暗流涌动。 而李卫国要的正是这种效果,因为他需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