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宇此时内心的波动,完全不比对面坐着的这个男人要小,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曾想过,九把刀的本尊会在这种情况下与自己相识,并坐在自己的对面。 “我……不好意思……”舒宇语无伦次了起来:“冒昧的写了你们的故事,我现在就删掉,如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不会逃避。” “不不不!你写的很好啊!还有那首歌,太有感觉了。”柯景腾连忙摆手说道:“我原本一直想把我们的故事讲述出来,但不知道从哪写起,该怎么写。谢谢你圆了我这个梦。” “那您的意思……”舒宇问。 “出版,不仅如此,我还要亲自导演,拍成电影!”柯景腾说道。 舒宇点了点头:“好,那我把主角名字换成您的,故事发生地也改成台湾。” “不不不!”柯景腾连忙摇头:“保持原貌就好。” “这不太合适吧,毕竟您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舒宇有些不解:“再说大陆背景的故事放到台湾,会影响成绩吧?” “只要运营得当,不仅不会影响成绩,还会引发轰动。”柯景腾笑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主要是不想影响沈佳宜,还有老曹、阿和他们的生活……” 于是,柯景腾将自己现在的处境给舒宇讲了一遍。 与前一世的情况不同的是,柯景腾此时已经结婚且身为人父了,而老曹、阿和也与他因为几年前的一次争吵而疏远了关系,所以如果真的舒宇将柯景腾的名字以及台湾的背景改回,引起轰动以后,媒体和读者都会探究这个故事所对应的人,会影响数个家庭的生活。 柯景腾变的健谈了起来,给舒宇讲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婚姻和孩子,自己的事业,也问了许多舒宇的情况。 最终,两人也是达成协议,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出版版权和影视版权授权给柯景腾个人,舒宇只收取一成的酬劳。 这还是柯景腾要求舒宇必须接受的,本来舒宇是一分钱都不打算要的。舒宇想了想,这一成的酬劳,就当作帮柯景腾顶替主角身份、阻挡以后会出现的舆论风波的辛苦费了。 送走柯景腾后,舒宇刚刚回到咖啡馆,手机铃声就响起了,舒宇看到来电是沈青后,便是接通了电话。 “喂,沈哥。” “大宇啊,上午在教务处一直忙着在开会,刚才才从孙文奇他们那里听到你接受孙东红挑战的事情,你有把握吗?”沈青语气关切的问道。 “没问题的,有把握。”舒宇笑着回答道。 “那就好,尽快出招。”沈青松了口气,他对舒宇的信心比许多人都要足,那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他到现摘抄在宿舍中日日读诵:“我帮你给下午两门课的老师请假了,你专心写。” 听沈青说的这般郑重其事,舒宇有些不解:“这事很着急?” “看来你没有看到网上那些针对你应战的帖子。”沈青道:“咱们学校论坛就有一篇,是李辉从别的网站转载来的,看笔风,应该是郝勇写的。” 舒宇闻言,不禁笑着摇头:“这几个小丑还真是不得安生,怎么都不能让他们服气。” “他们恐怕会一辈子给你使绊子的,不过人生中,总要有几个小人在身边的,他们每次无脑的使绊子,我觉得反而给你引来更多的关注,只要应对得当,对你来说并不是坏事。”沈青很是乐观的说道。 舒宇想了想,点了点头:“沈哥你的话的确有道理,难怪古代的明君身旁都要养几个给忠臣使绊子的jian佞小人。” “哈哈,这样想就对了。”沈青开怀一笑,然后对舒宇道:“好了,不聊了,快上课了,我去帮你请假。” 舒宇点了点头,挂断了电话。 就在这时,服务生端来了一盒匹萨,一个果盘。 舒宇一愣:“我没点这些啊?” 服务生说道:“是刚才一个女生点的,让我给您送过来,钱已经付过了。” “女生?哪个女生?”舒宇问着,向咖啡馆内张望了一圈,似乎并没有他认识的人。 “十几分钟前点完餐就走了。”服务生回答说。 “好吧,谢谢。”舒宇点了点头,心中却是在猜想,这个莫名给自己点餐的人是谁? 也许是学校哪个自己不认识的女生吧,昨晚霍军行还很感慨很羡慕的说:舒宇来到学校才十来天功夫,已经有了数千粉丝群体了。 舒宇想着,手机的短信提示铃声却是响起,点开手机一看,信息是这样的:“再忙,中午也不要忘记吃东西哦^-^请你一份披萨,加油!” 发来短信的不是陌生号码,而是有备注的,但备注名是“神秘关系生”。 她怎么知道我中午没吃东西?她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她究竟是谁? 舒宇对这个“神秘关系生”的身份更加好奇了。 算了,不想这些了。 舒宇左手拿起披萨,而右手cao控电脑鼠标,点开学校论坛的主页面,很快就看到了沈青口中,李辉转发的一个帖子。 《新旧文人的交锋,我国文学未来堪忧》 帖子的内容的确跟郝勇的风格如出一辙,煽动性很强。通篇将舒宇和孙东红做对比,看似客观,然而都是拿孙东红的长处对比舒宇的短处。对比完舒宇的创作起始时间,又开始说舒宇《寻秦记》因不符合史实而被相关部门勒令下架的事情大肆渲染,再然后就是以“某知情群众”的身份说舒宇平时为人多么傲慢无礼,而孙东红,哪怕是那些历史专家指出的错误也是彬彬有礼的回复,做到了“君子身份”。再然后,就是指出舒宇多么狂妄,赌约彩头也是舒宇提出的。而舒宇目前看来,应该是不敢应战了,毕竟孙东红已经抛出了三篇相当有份量的文章,而最好写的纵朝史,孙东红写了舒宇也不好再写了。最后,就是语重心长的说年轻人,终将会为自己的冲动吃下苦果,希望舒宇能从这次挫折中汲取教训等云云。 通篇看似客观,但是对孙东红的再三挑衅却是避重就轻。 看完这篇文章,舒宇非但没有愤怒,反倒是笑了出来,打脸打的多了,舒宇已经能从中找到快乐的感觉了,只是不知道,郝勇三人,是不是被打脸打多了,也上瘾了呢? 二十分钟后,舒宇在史学协会的论坛发表了第一篇应战帖《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编者按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扬仄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然后,舒宇第一时间,便把这篇文章分享到学校论坛,微博以及龙空上。 是的,舒宇应战的帖子,正是来自于前一世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史记》的第一篇《十二本纪·五帝本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曾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sao”,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史学研究上独一无二的份量。 至于唯一的改动,就是该篇最末尾的“太史公曰”改为了“编者按曰”,编者按语是编者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就是编者按语的原型,至于为什么不保持原貌?“太史公”是舒宇前一世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舒宇如果保持原貌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舒宇也没有自大的用“舒宇曰”,虽然已经重生到了没有西汉的这一世,但对于原作者的尊重,舒宇认为是必要的。 鲁南师大的学校论坛中。 “哇,回帖了!” “怎么看不懂啊?” “太深奥了,通篇文言文,不明觉厉!” 这几篇回复后,就立即有了来自沈青的回复,是对这篇《五帝本纪》的通篇解释:“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守纪律,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编者按语: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卧槽!看完以后顿时觉得以前历史白学了。” “厉害了!” “舒大才子,沈大学霸,受民女一拜!” “跪了,我服了!” “你们才跪下啊,我是跪着读完原文,趴在地上五体投地的读完解析的。” 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会的总部内。 “会长,快来看这一篇文章!太厉害了!” “怎么,那个叫孙东红的小说作家又发了一篇?不看不看,大纵朝历史都研究透了,他写出什么对我们已经没有意义了。” “不是他,是那个名叫舒宇的大学生,刚刚发了一篇!会长快来看吧!” “他不是不敢应战吗?怎么还发文章了?”中国史学会会长丁墨扶了扶有着厚厚镜片的眼镜,心道这个大学生能写出什么有深度的东西,让常务理事之一的王昇那么兴奋。 好奇之余,丁墨点开网页。 五帝本纪?写武帝的?胆子够大啊!历史上还真没有几个人敢写五帝史的,历史太过久远,势必造成很多的争议。他原本以为,那个猖狂的大学生,也会写纵史,或是写大兴史,毕竟容易考证嘛。 但丁墨还是点开了这篇文章。 很快,他的眼睛越瞪越大,呼吸越来越急促。 …… 看到舒宇竟然写的是五帝,孙东红乐的差点没从板凳上跌下来,再看其内容,他甚至觉得自己时来运转了,他甚至预想到,舒宇将高额的稿费打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之中,然后在微博上认输的场面。 很快,他发表了微博“通篇故弄玄虚,卖弄文笔。黄帝在襁褓里就会说话,你怎么不说他在襁褓里就会舞刀弄枪?”并@了舒宇。 舒宇看到这个微博,笑着转发并回复:“你看不懂,全世界就都看不懂?古时候小孩子发育慢,襁褓要包到周岁,而黄帝生于春天,那快满周岁时天寒地冻,仍然包裹着襁褓也说得过去吧?” 看到舒宇的回复,孙东红并没有再与舒宇争论,心中不岔的想:“狡辩,看评分出来,那些历史专家批评以后,你怎么说。就算你侥幸和我一样得了四星评分,你一下午才憋出这么一篇,我还有六七篇稿子,你还是一样得输。” 想到这里,孙东红得意的从浏览器的收藏夹中点开了史学协会的网站。 五星!怎么可能?! 孙东红突然生出不祥的预感。 不,应该是还没有人评分,所以初始评分是五分吧,对,一定是这样。 想着,孙东红还是点开了《五帝本纪》,拉动鼠标到评论栏。 丁墨?中国当今最权威的史学家?他怎么亲自出马了?不过也好,他的批评是最权威的。 结果……丁墨的评论似乎和孙东红想的有点出入,额,不是有点,而是出入很大。 “该篇《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作者写作《五帝本纪》,可以看出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这些虽多为传说,但丁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这篇文字大多亦属言之有证,这篇《五帝本纪》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我们知道,写历史一定要客观,也因如此,我国的历史文章往往是生硬的。而这篇《五帝本纪》末尾的按语在丁某看来是该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主观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个人解释和看法,也给我们读者提供了观察事件的多重角度,有助于开启我们自己的思考。” 孙东红面色惨白,这篇来自丁墨的评论让他有种绝望的感觉,尤其最后一段话让他看来颇为刺眼:“这一篇《五帝本纪》无形间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争议都抹去了,仅凭这一篇《五帝本纪》,丁某认为,舒宇小友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