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掌上读书 > 大时代的梦 >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第六十三章 榫卯(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粽角榫多用于四面平家具中,常见于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粽子角的格角,每个转角结合都形成六个45°格角斜线。

在制作时,三根料的榫卯比较集中,为了牢固,一方面开长短榫头,采用避榫制作,另一方面应考虑用料适当粗硕些,以免影响结构的强度。

夹头榫是连接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案形结体家具的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收进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开长口,夹住牙条和牙头,并在上部使用长短榫与案面结合。

传统榫卯结构技术要求:榫头厚度小于榫眼宽度,当榫头厚度大于榫眼宽度时,由于挤压引起胶液流失从而降低胶合强度,装配时也容易使榫眼开裂。

榫头宽度比榫眼长度大0.5-1mm,硬材为0.5mm,软材为1mm。榫头长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并大于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直角榫头的厚度:单榫接近于方才厚度的0.4-0.5,双榫的总厚度也需接近此数值。榫头端头常做倒角处理以方便插入榫眼。

它的起源比汉字还要早。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

传说春秋时代,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

在中国古代,只要使用木头,无论是一栋房屋、一扇门窗或是一件家具,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

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堪称天衣无缝。

它广泛运用于传统建筑中的柱、梁、斗拱等,也应用于家具的各个关节。

榫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工匠的手中与脑海中,经过思索与实践,彩用了各种特性色彩的木材,产生了不同的形态与结构,它们给了物件色泽与形态上的美。

木材的纹理、色泽,给家居带来了最天然的装饰,加之原木的本身魅力,美感自然而生。

榫卯结构种类丰富,它的连接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结合处的榫头形状、大小、恣态的丰富,连接、咬合、交错,形成了形态之美。

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愿做匠人的工匠恐怕不多见了,艺术家才是更有吸引力的头衔。有时候,只要在一些细节比如榫卯接合处多动动脑筋,或许一件美妙致极的艺术品就此诞生了。

矢泽金太郎就是个例子,他把简简单单的燕尾榫稍加修饰,便做成了更有美感的作品:

榫卯在艺术家的眼里,充满了魔力。这魔力来源于他们通过榫卯结构构架起的艺术品对思想的艺术阐释。

艺术的妙处在于表达,它的方式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奇异个性,可以突出激烈,但当你沉醉于视觉之美之时,别忘了它的奥妙在于表达本身。

表达方式的突破与创新表现了形态之美,这是艺术创作才有的手笔。

还有,而这种艺术手笔和表达的最后,是表达的内容和目的。那里面藏着更深的艺术内涵。所以不要轻看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

通过榫卯艺术创作,雕塑家傅中望表达了他对于自身、社会、时代的艺术式思考。

他通过榫卯进行着视觉叙事,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他手笔之下的榫卯带给人们的是多向度的认知,以想像探讨背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的处境。

在一些作品中,不管什么样子的两个部分,通过榫卯都成了“合”。榫卯结构不就是一种“合”(“和”)的哲学和美学体现吗?

榫卯的两部分,以各自具有个性的形态结合,虽不同,却那么牢固,在矛盾与冲突中共存,如同太极的阴阳鱼,交合对立、流转不息。

榫卯又是纽带,补足裂缝,“化分为合”。

这种“合”的理念再放大些,投放到建筑中去,让形态的“合”通过榫卯的力量展现,又表达出“和”的思想。

所以,榫卯,让傅中望痴迷了几十年,也让许多现代建筑师、家居家具设计师们青睐有加,包括志于复兴现代中式风格的大师坊,也不得不为其所倾,将榫卯工艺作为自己作品的重要元素与特点之一。

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充满智慧的华夏先民们就已经发明了榫卯结构,并以此构建家园,从而居木繁衍,开启了灿烂流长的中华文明。

所以,作为中国木文化起源的榫卯,其历史远远超越了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最鲜明象征。

在连绵超过70多个世纪的浩瀚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工匠们经过不断发展与再次创新,将榫卯工艺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了《木经》、《营造法式》等辉煌巨作。约公元7世纪左右,榫卯技术开始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时至今日还在这些国家的国宝级建筑上发挥着核心作用,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建筑业、家居业的发展。

此后,榫卯还通过堪称艺术瑰宝的明清家具,流传向了全世界,使得其在西方高端木质家具上得以运用,为世界人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以榫卯为核心的木艺,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唯一延续领先的领域。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

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